url:,id:0
“一日食三枣,终身不显老”“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少盐多醋常吃苦”……这样的健康口诀人们耳熟能详,但它们真的科学吗?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认为即使大家都吃相同的食物,不同体质的人消化代谢能力也不一样,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健康食谱同样因人而异,实验表明,对有些人来说,巧克力和冰淇淋也可能是健康食物。
个性化营养食谱有时异于常识
我们经常被告知,多吃粗粮蔬菜,少吃冰淇淋、糖和肉类等,无形中,食物被分成对健康有利或有害两大类。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也衍生出各种朗朗上口的健康口诀,很多人讲起饮食健康都是一套一套的。网络上各种健康食谱也是琳琅满目,照着吃果真就能收获健康吗?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提出,即使所吃的食物完全相同,个体之间的代谢状况也各有区别。这项研究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它强调了个体化营养学的作用——要精确到个体,帮助人们辨别哪些食物有利于实现健康目标,哪些食物可能拖后腿,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泛泛的饮食标准。
研究人员在一周的时间内追踪了800人的饮食常规,被试者每天早上吃标准化的早餐(如面包或者葡萄糖),研究人员随之测试他们的血糖水平。在其中一个案例中,一位患肥胖症和前驱糖尿病的中年女性就发现所谓的“健康”饮食恰恰出了问题。她曾多次食用番茄,但她的血糖水平会在食用番茄后急剧上升。
魏茨曼研究所的伊兰·西格尔解释道:“番茄一向被认为有降血糖功效,对糖尿病患者有利。但给这位女士定制个性化食谱时,番茄显然应被排除在外,也许还会加入一些许多人认为不那么健康,但实际对她有益的食物,比如少量的巧克力和冰淇淋等。”
而在这项研究之前,没有医生向她提供过针对个人的营养建议。表面看起来,量身定制的健康食谱有点违反认知常识,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的健康食谱可能包括了巧克力、冰淇淋和比萨——这些营养师通常不会开的餐单。
衡量普通人营养是否均衡
主要看体型
对于以色列的新研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的蒋卓勤教授指出,实验以血糖指数为参考,主要针对的是糖尿病人或肥胖症人群,而在现实生活中,衡量普通人营养是否均衡主要是看体型(如体质指数、腰臀比)、体内营养生化分析和膳食构成等。
“像实验中的这种违背常识的‘个性化’营养,还是比较少见的,可能与病人特殊的肠道菌群或不同的营养代谢体质有关。事实上,每个普通人的食谱都是‘个性化’的,就算吃完全一样的东西,每个人的遗传背景不同,如体质、体能、体型、机体组织构成、体内菌群构成和代谢特质的不同,因此会导致不一样的食物消化、营养素吸收、转运、储存、分解、合成和排出等的代谢反应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对同样的食物有不同的个性化表现。比如,有的人先天性乳糖酶分泌不足,肠道不能很好地消化乳糖,喝牛奶会腹胀、腹痛、腹泻。这些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人应该选择低乳糖的奶或乳酸菌发酵的乳;有的人对某种食物过敏,在他们的食谱中最好排除引起过敏的食物。”蒋教授说。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吃得正确,营养状况是否良好?蒋卓勤说:“通常我们会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营养状况的生化分析、营养缺乏症检查等来综合评价。比较直观的是通过个人体型来制定合适的食谱。对于体型偏瘦的人来说,一般建议适当加大食量,再配合适量运动。反之,胖的人要减少摄入高能量的食物,并加大运动量。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调整,体型还是没有改变,就要检查内分泌是否正常了。”
不要轻易尝试“全素餐”和“轻断食”
蒋卓勤表示,饮食调整可以参考由卫生部推出的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做到膳食平衡。但无论是“指南”还是“宝塔”,都只是一个参考,表示这种膳食结构适用于大多数中国人,具体情况仍然要因人而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标准摄入量是允许有浮动范围的。通常说来,人每天应吃齐四类食物,五谷、蔬果、乳类和肉类,对于近些年流行的“全素餐”和“轻断食”,范志红认为不要轻易尝试。她指出,人的生命活动要靠各种营养素来支撑,就好像造一座房子需要各种建筑材料和零件,同样,身体的正常运转也需要几十种营养成分和几百种保健成分。全素餐相当于没有摄入蛋白质,轻断食也会打乱身体代谢水平,长此以往,营养不足,身体必然会出问题。
“人体自我调节”的观点对错参半
3
1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