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晚凤和孩子们在一起。
核心提示
37岁的周玉阳原来在深圳做房产经纪,是一群纯真的孩子,吸引他走进大山,到贵州支教。在他的感召下,妻子带着儿子来了。然而,两年后,他教的孩子就要小学毕业了,等待他们的却是“毕业即失学”的命运。
望着这些孩子,周玉阳心疼啊,他和妻子毅然决定:把学生带出大山,到自己的老家去读书。15位家长和他们签订了托管协议,所有支出由周玉阳夫妇承担,为期6年……
当了一天代课老师淳朴的孩子让他流泪
2009年11月22日,周玉阳正在网上浏览新闻,屏幕下方一条滚动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香港慈福慈善机构招募志愿者,为贵州省赫章县石板村捐助图书及文具用品。周玉阳心里一动,他一直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个机会。
11月25日,周玉阳请好假,带着新买的文具来到了贵州省赫章县石板村。站在村子口,扑面而来的第一感觉就是穷。周玉阳寄住在村民陈勇家,陈勇的大女儿陈荣玲14岁,读完小学四年级后就辍学在家。小儿子陈荣涛12岁,在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里念书。
周玉阳由陈荣玲带着去看村里的小学:一座破旧不堪的灰瓦房,二十几张破旧得看不出颜色的桌椅,透过没有玻璃的窗户,见十几个孩子正趴在桌子上写字,黑板是一块被漆成黑色的三合板。
“今天上的是四年级的数学课,这是一组的学生,等他们上完了,再换第二组学生上课。 ”陈荣玲向周玉阳解释道,“因为教室太小,坐不下所有的学生,得轮着来。 ”
通过与代课老师的攀谈,周玉阳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四年前赫章县公安局捐建的。由于石板村位置偏僻,村子又穷,根本没人愿意来这里代课,所以老师都是本村在县里读过初中的村民,简单地教孩子认字和算术,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读完四年级之后,这些孩子就面临辍学的困境。
晚上,周玉阳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出去了,下午才回来。他来回走了6小时的山路,从县城买回许多图书和字典,分给了孩子们,孩子们高兴不已,围着他叔叔长,叔叔短地叫着。见孩子们那么喜欢他,代课的村民索性让周玉阳客串了一天代课老师。
面对盯着自己的几十双纯真的眼睛,从来没有当过老师的周玉阳站在讲台上,心中生起一种责任感。
第三天,周玉阳要走了,代课老师塞给他一个用订书机订起来的小本子,说是孩子们送给他的。
飞机上,周玉阳打开小本子,只见第一页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周老师:您送给我们的书我们会好好看,等我们毕业了,就留给其他同学看……”周玉阳的心颤抖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一刻,他很想流泪。
递交辞呈山区支教妻儿举家迁往贵州
翻看着那个用订书机订起来的本子,看着孩子们的留言,周玉阳心疼了,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他打定了一个主意……
2010年8月10日,周玉阳向公司递交了辞呈,然后跟妻子摊牌:“老婆,我要去石板村支教。 ”
“你去支教,我咋办?孩子咋办? ”
“你不同意也没办法,我工作都辞了。”周玉阳使出“杀手锏”。刘晚凤妥协了:“想去就去吧,家里我会照顾好的。 ”
2010年8月20日,周玉阳带着新买的课本和书籍回到了石板村。孩子们沸腾了,围着他又跳又叫。
周玉阳要在小学里开办五年级和六年级,让孩子们可以念完小学。他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就在教室里备课和批改作业,常常要忙到深夜。刚开始的时候,班里只有17名同学,渐渐的人多了起来。
一个人带十几个学生,还要身兼数职,周玉阳分身乏术,怎么办呢?他想到了远在深圳的妻子。
2010年12月的一天,周玉阳在电话里力邀妻子到石板村看望自己。第二天,刘晚凤就坐飞机来了。听说周老师的妻子来了,村民们纷纷拉着他们去家里吃饭。
第二天一早,刘晚凤到小学观看丈夫给孩子们上课。课间,一个抱着孩子的女孩给一个女学生送板凳,那女孩看样子只有十七八岁的样子,一张小脸蜡黄蜡黄的,一双手上都是老茧。
“这是前两年嫁到邻村的小云,今年才17岁,孩子都1岁了。 ”耳旁传来丈夫苦涩的话语。
什么?刘晚凤心里猛然一震,17岁是一个女孩子最美好的年华……
晚上,刘晚凤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突然对丈夫说,“我留下来帮你吧! ”不等丈夫回答,她又说,“我明天就回去辞职,然后回来和你一起支教! ”
第二天,刘晚凤就回深圳辞了职,为儿子办了转学手续,一家人举家迁往贵州。有了妻子的帮助,周玉阳更是一心扑在教学上。两年过去了,周玉阳的第一批学生即将毕业,可以去乡里念初中了,而周玉阳的支教生涯也可以圆满结束了。就在这时,发生的一些事,让周玉阳改变了计划……
签15份托管协议带山里娃回乡读书
2012年6月,周玉阳夫妇听学生们说,毕业后,女生很快就会嫁人,男生就要外出打工。眼看着自己的学生又要踏上失学的老路,夫妇俩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是就此放弃,回归都市生活,还是想办法帮助学生继续读书?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夫妻俩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学生带出大山,到自己的老家去读书。
可孩子们愿意吗?家长能接受吗?周玉阳决定先试探一下家长的反应。他起草了一份托管协议,写明家长自愿将孩子交给他们代为照顾,所有支出由周玉阳夫妇承担,为期6年。
第二天放学后,周玉阳给班里的孩子每人发了一份协议,让他们带回家和家长商量。当晚,周玉阳就收到了8份协议,第二天、第三天,陆续有协议交上来,到最后,周玉阳总共收到了15份协议书。
确定了人数之后,周玉阳联系了自己的初中班主任王先国。王先国在江西省江州镇创办了一所民办初中,名叫团洲中学,他表示愿意接收这15名来自贵州的孩子。
2012年8月22日,周玉阳夫妇带着11个女孩和4个男孩离开了石板村,陈荣玲和陈荣涛姐弟也在其中。那天,家长陪着他们走了3个小时的山路,一路走一路叮嘱。
坐上车,当父母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时,陈荣玲拉着刘晚凤的手说:“老师,等上完学,我要回来,在村里当老师,让其他孩子也有学上! ”
一盘排骨一辆自行车给孩子们一个新家
2012年9月1日,团洲中学开学了,陈荣玲等15名学生被分在了初一(3)班,为了方便照顾,周玉阳将儿子也转到团洲中学,他在学校教英文,平时吃住都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