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女性】你的美丽青春—我做主!女性RF健康手册之(一)
2017-05-03 11:58 来源:天津二五四
原标题:【关注女性】你的美丽青春—我做主!女性RF健康手册之(一)
关注乳房健康
乳房自检
对于女性来说,健康的乳房代表的不只是美丽,更是母性的象征。提醒女性朋友关爱自己的乳房健康,远离乳腺疾病。
实际上,乳房健康时刻都值得关注。
五个必知的乳房健康习惯
(一)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的女性不仅仅被诊断出患乳腺癌的几率大,并且复发和死亡的几率也很高。不过,现在给你带来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接受健康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是维护你健康的一条快捷方式。从健身方面,你只要每天进行11分钟的快步走就会把你患乳腺癌的几率降低20%,如果你每周大量运动的时间达到3-4小时,那么你患病的风险就会降低50%。
(二)平衡的饮食
众所周知,食用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大量的果蔬,会给你的健康带来无限益处。更棒的是,还有某些食物可以给你提供额外的保护来对抗癌症。比如富含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的胡萝卜,菠菜和甘薯,可以把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20%,维生素d和钙也是预防乳腺癌的重要物质。
(三)自我检查
在年检中,由妇产科医师对你进行胸部检查很重要,但是你还应该每月做一次自检。如果可以,你最好在你每次周期过后进行一下自我检查,那时你体内的雌激素含量较少,所以你的胸部不会肿胀或者敏感。最佳的地点是浴室,因为你可以使用香皂清洗双手,让手指可以十分干净地在肌肤上进行检查。
使用手指肚,从外部边缘开始,画小圈,一直向内部移动,直至乳头。同时不要忘记检查你的腋下,如发现有硬块及时就诊。
检查你的腋下,如发现有硬块及时就诊。
(四)了解你的胸部
自我检查,也是为了这一步。它会帮助你熟悉你的胸部,以便你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异常情况。
乳头的任何变化可能都是令人不安的信号。检测到腋窝下肿胀的淋巴结是很微妙的,这就需要进一步核查。如果你的皮肤变红,或者变黄,或者变厚,就像橘皮一样,这可能就是炎发性癌症的症状。
体重不变的情况下,胸部整体大小的变化可能是另外一个不正常的表现。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些变化,务必到医院进行深入检查。
(五)试用热敷
热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用热敷袋、热水瓶或洗热水澡等方式缓解乳房疼痛。如果采用冷、热敷交替法,消除乳房不适症效果会更好。还可以用蓖麻油敷胸,蓖麻油含有一种能提升t11淋巴细胞功能的物质,这种淋巴细胞能加速各种感染的复原,去除疼痛。
方法:将蓖麻油滴于折成4层的棉布上,让其沾满蓖麻油,但勿过湿,以免四处滴流。将此布敷于乳房上,盖一层塑胶薄膜,再放上热敷袋。将热敷袋调至你能忍受的热度,敷1小时即可。
为什么要做乳房自检?
乳房自检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如果不做任何自检或者影像学检查,当出现乳腺癌的临床症状时往往已是晚期,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建议,女性到了20岁都应学会如何自己检查乳房。
当然,乳房自检代替不了专业的医学检查,它们同样很重要。
你是乳腺癌高危人群吗?
癌症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有些人患乳腺癌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如果你有以下情况:
(一)基因突变
(二)有乳腺癌家族史(换乳腺癌的亲属与你血缘关系越近,你的危险就越高)
(三)10至30岁之间曾进行过胸部的放射治疗
(四)肥胖
(五)初次生育年龄过晚或者过了生育期却未育
那么意味着你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定期行自检和体检。
乳房自检多大年龄开始?
20岁以上女性都推荐定期进行乳房自检。除此之外,45岁以上女性提倡每年进行乳房的钼靶检查。如果你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可以把检查的年龄提前。
乳房自检多久做一次?
每月一次。最佳时间是在月经结束后大约一个星期后,因为这时候乳房状态不会受到月经期间波动的激素水平的影响。
乳房自检怎么做?
1.对着镜子观察
不要穿衣服和内衣,双臂上举,对着镜子对自己的乳房进行检查,观察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没有回缩,皮肤有没有发红、破溃、凹陷、湿疹等,还要观察有无异常凸起。
一定不要忘了检查乳房下方和腋窝——抬起乳房观察下方和侧面有无上述异常表现。
2.触摸检查
进行乳房自检时最好躺下,使乳腺组织平铺于胸部更易检查。如果先检查右侧,就把右臂举过头顶。
用左手中间三个手指的指腹检查右侧乳房,可以按照图中所示的顺序以免遗漏。不要用拇指和食指去捏着乳腺组织进行检查。
先轻轻地触摸一遍后,加大力度重复一次,确保覆盖全部部位及腋下。
3.检查乳头
用拇指和食指挤压乳头,观察是否有液体溢出,如果有,仔细观察液体的形状。用同样的方式检查另一侧。
自检发现了什么需要去看医生?
此外,最好在自检外到医院由医生进行一次触诊,以防自己手法错误而遗漏。
于娟——活着!就是王道!
编 审:杨润彪
版面设计:史 静 魏旭红
编辑整理:史 静
总 期 数:第811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