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瑞安支站讯 近段时间,一则“穿衣温度表”在网上流传,“厚羽绒服9℃,薄款羽绒服6℃,稍厚弹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绒衣服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温度控制在26℃最合适。”
据网上说法,如果气温为22℃,穿一件薄棉毛衫加一件薄外套就是22℃+1℃+3℃=26℃,按照这样,穿衣控制在26℃就温暖啦。
那么, “穿衣温度表”究竟是否靠谱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实验。
随机调查
不少市民参照“穿衣温度表”
记者在虹桥路随机采访了数位市民,许多年轻的妈妈表示会根据网上的“穿衣温度表”给孩子穿衣服。
“早上起床有时真不知道如何给孩子搭配衣服,穿得太少会冷,穿得太多又会热。”30岁的张洁告诉记者,有时候就会按照‘26℃穿衣法则’给孩子穿衣服,如果今天温度是13℃,我便给孩子穿一件厚羽绒服再加厚羊毛衫,“按照‘26℃穿衣法则’,13+9+4=26,刚好合适。”
采访中,很多年轻妈妈会和张洁一样安照“26℃穿衣法则”给孩子穿衣服。5岁孩子的妈妈林女士告诉记者,她基本会按照“穿衣温度表”来给孩子穿衣服,“每天早上查一下天气,就知道该怎样搭配,只要控制在26℃左右就行,不再担心宝宝穿多还是穿少了。”
记者实验
不同材质衣服保温效果有差异
“26℃穿衣法则”虽然引起一些市民和网友的认同,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网友“天使的宝宝”就说:“当山区温度在0℃的时候,意味着需要穿厚羽绒服+两件羊毛衫+抓绒卫衣+三件厚棉毛衫才达到26℃,那不是要把自己裹得像个粽子了吗?”
记者就“26℃穿衣法则”中提到的羽绒服、抓绒衣、毛衣做了实验。实验材料还有温度计和热水袋。
做实验时室内温度为15℃,记者把热水袋的温度设定为人体温度的36℃,然后分别用温度计对羽绒服、抓绒衣、毛衣进行试验。
羽绒服:记者将温度计包裹进羽绒服中,半个小时后发现温度计上的温度比室内温度有所上升,约为15.5℃。随后,记者将36℃的热水袋放入羽绒服中,模拟人体穿上羽绒衣。10分钟后,记者取出热水袋再次测量,温度为33.2℃。
抓绒衣:按照以上方法,记者将温度计放进抓绒衣中,半个小时后,温度计的温度为15.1℃,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记者又将36℃的热水袋放入抓绒衣中,10分钟后,和羽绒服相比,抓绒衣的温度有所下降,取出后的热水袋温度为34℃。
毛衣:记者最后将温度计放到毛衣中,结果显示,半小时后毛衣中的温度计没有发生变化,依然为15℃。记者又将36℃的热水袋放入毛衣中,10分钟后,热水袋温度为29.6℃。
通过实验,记者发现,在室内且和身体不接触的情况下,用各种材料的衣服包裹温度计,并没有明显升温,仅仅是羽绒服高了0.5℃。而另一方面也证明,不同厚度的衣服保温过程中确实起到一定作用,其中羽绒服的保温效果更好一些,抓绒衣相对于毛衣来说,也更能保温,但“26℃穿衣法则”中每件衣服的温度说法,在这次实验中并没有得到证实。
医生建议
穿多少衣服还看自身感受
究竟怎样穿衣才靠谱呢?对此,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部副主任谢海波医师认为,“26℃穿衣法则”没有科学依据,每个人体质、需求和习惯不同,穿衣标准因人而异。 “任何布料都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但每个人的体质和需求不一样,市民可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来选择合适的衣服,以保暖舒适为好。”谢海波说。
谢海波建议,冬天寒冷风大,一般情况下,里面最好贴身穿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或厚实一些的羊绒或羊毛衫,外面则最好穿较为挡风的大衣,不建议穿毛衣。另外,小孩子不要穿得太多,不受冻就可以了,早上出门前可以检查一下孩子的颈部和手部,温和不出汗则表示衣服合适。建议孩子可以穿马甲、开衫类的衣服,这样能脱能穿,对于爱动的小孩来说最合适。
对于老人,贴身的内衣可以多穿一件,不贴身的不要穿得过多,否则不仅行动不便,保暖效果也不好。另外,老人早上出门锻炼时,头、脚要注意保暖,鞋子也要穿得舒适、柔软,以免打滑摔倒。(记者欧苗苗)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