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上影集团上海电视剧公司编剧王丽萍对“海派文化”情有独钟。在她看来,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大气包容,给了她源源不断创作灵感。“许多小人物拥入上海,通过奋斗实现梦想,这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是时代行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优秀作品。当下真实反映时代发展的作品,今后也会被冠以‘传统’和‘优秀’。文化就是这样链接起来的,不能隔开来看。”言及文化传承,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来体现正在发生的故事,怎样做到千锤百炼,给后人留下最真实的信息,这是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内容摘要:历来是“文化重镇”的上海,在新时代如何让文化为城市塑形铸魂,如何以文化的“润物无声”作用,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代表委员认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应诠释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应当体现上海作为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座拥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一座始终面向未来、志在影响世界的全球城市的独特担当。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构成上海文化的三条主线。能否将“码头”做大、做强、做优,发挥文化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则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大关键。“上海文化”品牌必是与市民文化素养共同成长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王苏认为,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引导大家关注、喜爱上海文化。
“程十发先生有一句话,海派无派。不同的流派、风格,糅杂在一起,慢慢就变成海派文化。”曹可凡谈起当年各路文艺名家来上海“闯码头”,并最终奠定地位的盛景。“就像越剧,如果不到上海、没有上海文化的渗入,也许至今还只是‘滴笃班’。”
作者简介:
一座城市,最吸引人的魅力在哪里?
能否将“码头”做大、做强、做优,发挥文化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则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大关键。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构成上海文化的三条主线。如何挖掘这些资源,传承并激活这些资源?代表委员认为,红色文化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不仅要讲好革命时期上海的“英雄本色”,更要展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排头兵先行者风采,凸显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案莫过于“文化”。凡是能称得上“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都有其打得响的文化品牌,纽约、巴黎、伦敦等概莫能外。
关键词:文化;上海;品牌;全国政协;曹可凡;码头;海派;委员;观众;王丽萍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伟大梦想在此启航,留下了重要的红色基因。上海曾是知名的“文化大码头”,各路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形成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上海也是鱼米之乡,江南文化的根脉在此延续。
人才集聚转化成影响力
如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在全国两会会场上同样引起热议。代表委员认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应诠释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应当体现上海作为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座拥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一座始终面向未来、志在影响世界的全球城市的独特担当。
历来是“文化重镇”的上海,在新时代如何让文化为城市塑形铸魂,如何以文化的“润物无声”作用,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凸显红色文化当代价值
曾经颇令人纠结的“码头”与“源头”之辩,在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看来并不是问题——只要“码头”够大,能够吸引各路名家、人才、展演和艺术品前来“停靠”,成为“源头”便水到渠成。他始终坚持,上海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可复制性”。
这同样应当成为当下的写照。事实上,数十年来上海对文化人才的持续集聚,已转化成了文化影响力。“引进尚长荣之后,诞生了 《曹操与杨修》,引进陈薪伊之后,有了 《商鞅》,引进罗怀臻之后,有了《金龙与蜉蝣》……”曹可凡继续举例,“谭盾在上海住下来了,蔡国强也经常回来,还有谭元元……这些在全球范围有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开始慢慢回流。这种回流,就是文化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