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因演员薪酬引发热议的是电视剧《如懿传》,两名主演的薪酬高达1.5亿元,过高的片酬也让几大视频网站高呼负担过重。于是,今年4月4日,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视频网站联名发出倡议《关于规范影视秩序及净化行业风气的倡议》,公开抵制演员过高片酬、撕番位、乱改剧本、消极怠工等不良风气。
三分之二以上的制作成本都用来给明星付了片酬,那么粗制滥造的问题就很难避免。同时,高片酬带来的“压力传导”,可能会引向“收视率造假”——只有知名演员参与的大制作剧集和综艺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只有收视率高了才能得到更多播放,为下一部剧拉来更多资金,形成循环。
畸高的片酬严重损害了我国影视业的健康发展,于是,去年九月,五部委曾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提出“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的要求。随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
《意见》指出,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然而,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这次崔永元所爆料的“大小合同”就是典型的规避政策操作。并非监管部门没有看到这些乱象,而是并没有一个有效政策能够对症下药,这次爆出的“阴阳合同”不过是其中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税收规避手段在游走在娱乐圈。
公众号“侠客岛”报道称,在行业失衡发展的背后,也有金融杠杆过度撬动的影子。以电影为例,其实电影界现在流行的各种术语,比如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保底发行,其实都已经是金融资本运作的手法。无论相关各方是否愿意面对和承认,中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融衍生品,这在当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资金,在当下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包括饱受非议的P2P模式。
也就是说,在过去,电影只有在影院放映才能收回成本的商业模式,在如今已经几近被淘汰,最极端的情况下,一部影片可能甚至尚未面世,就已经提前收回成本。
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影视公司的奇葩之处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它的涨跌逻辑,往往就是看碟下菜,看到明星传闻就一阵跟风买进卖出。
比如赵薇夫妇收购万家文化导致该股狂涨36%,随后因收购失败遭到证监会处罚,该股迅速暴跌,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股民买单。
范冰冰此前参演《巴清传》男主角高云翔被传出性丑闻,电视剧的制作公司唐德影视瞬间一个跌停。如今女主角又出了事情,唐德影视今天又是股价大跌。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尤其对娱乐圈的明星来讲,任何一个负面都可能成为导致其演艺事业的停滞,大家都在老老实实的交税,没想到娱乐圈的避税手段多的让人咂舌。当这层纸被人捅破,才被众人周知,仔细一想,确有不平衡。
责任编辑: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