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人民日报》昨日在第十二版刊发署名作者为秦岭的长篇通讯《“明星”黎明与万家灯火》,报道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的先进事迹。本报摘发如下:
“黎明,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明星。”一位天津人感慨。黎明指张黎明,他是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
“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热血男儿仗剑天涯的豪情写照,可张黎明却用长达31年的时间,巡线8万多公里。这是一段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路,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路,需要屏息静气绷紧神经的路。
绘制线路图1500多张,这是只有真正的工匠才能完成的线路“情报图”,每一页,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符号,折射着共和国普通蓝领职工张黎明与滨海新区由盐碱地变成环渤海经济热土的某种关系。
2012年7月26日深夜,一场六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席卷津门。80多个报修电话仿佛雷鸣闪电中绝望的呼救。张黎明带领队友们立即投入战斗,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所有报修任务初战告捷,可他们个个累成了一摊泥。
“电管家”“电保姆”“电使者”……这是老百姓对张黎明的昵称。他好歹也算个芝麻官──班长。可更多的老百姓更愿意直呼“黎明”,就像爷爷喊孙子,父亲喊儿子,大姐喊弟弟……
抢修的抢,是抢时间;抢修的修,是化腐朽为神奇。而张黎明偏偏就是创造神奇的人,他累计完成故障抢修、倒闸操作等业务两万多次,可在有关他的安全事故记录簿上,始终保持着一个大大的“零”。
张黎明通过对上万个电路故障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类梳理,以50个典型案例为基础,研究形成了“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抢修百宝书”,并制作成录音和视频,供队员们学习参考。
张黎明因此拥有了一个“全科医生”的美誉。
老百姓信得过,同事们看得起,2008年“滨海张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应运而生,毫无悬念。它是老百姓的呼唤,也是张黎明的愿景。
10多年来,服务队已经拓展到9个支队、215名队员,服务面积227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97万余,服务供电户数65.5万户,服务142家世界500强企业……
创新梦,迎接黎明的曙光
走进成立于2011年的“张黎明创新工作室”,首先扑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牌匾,上书:服务没有最好,创新就能更好。
在别人眼里,线路就是线路,故障就是故障,险情就是险情,不少看似正常的操作业务,全国各地的电力人都是用传统方法去解决,但张黎明却不是,在抢修现场,他不光手脚并用,目光里像是布满了千年疑问和万载纠结。他好像在做梦,梦中有黎明迎来的曙光。许多天以后,他总会突然脱口而出:“能不能这样?”“能不能那样?”“能不能……”
所谓“这样”“那样”,都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发明……
一个新点子,也可能只是一个小点子,可张黎明“小题大做”之后,却能“四两拨千斤”,解决大问题。比如他发明的“急修专用工具BOOK箱”“孪生卡”“绝缘操作杆”……有的节时,有的省力,有的可以避免多种风险。
如今,滨海供电公司依托“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建立形成了创新孵化基地、创新工作室和班组创新工作坊“三级联动”机制,先后孵化出“金种子”“星空”“静默”“蒲公英”等8个班组创新工作坊,“创客”队伍发展到157人,其中有9人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10人提高了技能等级。工作室成立7年来,累计开展技术革新4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40多个,其中有20多项成果填补了智能电网建设的空白,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2013年以来,“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天津市十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而张黎明自己,也先后戴上了“滨海工匠”“天津工匠”“国网工匠”的桂冠。
有人夸张黎明:“你是蓝领队伍里走出来的大国工匠。”
张黎明说:“我只是用心了。”
“明星”黎明的生活秘密
这位被“时代楷模”、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绚丽光环环绕着的大“明星”,他的手机号码居然是面向社会公开的。
公开在哪里?在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在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在便民爱心卡上。万千个手机铃声,像“观众”与“明星”的一个个订单,自然而然地形成他的工作状态。不同的是,他这个“明星”的“走台”不是在霓虹闪烁、呼声震天的演义场,而是操工具,出门,上街,进厂,入户,登杆,攀梯……2016年5月,张黎明充分利用新媒体,开通了“黎明出发,点亮万家”微信公众号平台,把自己和队友们的信息直接公布在信息网络平台。
张黎明服务了半辈子,设计了半辈子,策划了半辈子,梦想了半辈子,如今,他的白发和皱纹里已经悄悄隐现出夕阳的清辉,可他对未来的设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开一个饺子馆,我剁馅儿,妻子擀皮儿,不是为挣钱,只为一家人图个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