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以“穿越·连接·创造”为主题的中国首届“蓝星球”科幻与电影高峰论坛在长举行。该论坛由“嘉宾主题演讲”和“科学界与影视界的深度对话”两部分组成。来自海内外的影视人、科幻作家、科学家以及科幻爱好者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学术、技术与艺术的思维碰撞,实现了跨界交流、跨域分享。
本次论坛由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组委会主办,新华网承办。新华网董事、副总裁申江婴表示,科幻与电影结缘联姻,诞生了奇妙的虚拟世界,这里连接了微观世界、太空宇宙与万物生灵,这里创造了新奇事物与思想火花。大力繁荣发展科幻文艺创作、科幻电影产业,对于推动建设科技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审美创造;科幻来源于科技,但高于科技,是对科技的审美创造。这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的观点,引发论坛现场的强烈认同。在以《科幻电影的审美创造》为主题的演讲中,张双南提出了“没缺陷、不常见”是“科幻美的判断条件”。他解读说,“没缺陷”是科幻作品应基于牢固的物理规律和宇宙知识,而“不常见”则体现在作品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绚丽科技”的新鲜感。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人机交互、认知科学家刘伟在《科幻电影是人机与艺术融合的智能系统》为题的演讲中提道,科幻就是把想象和现实的碎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情感性的爆发。他认为,科幻作品如果不和科学结合,这种科幻将是没有根基的,“我建议科幻作品要请行内人参与,科幻是‘科学+艺术’,不是文学”。
著名科幻作家、2017年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金奖得主江波带来了他的作品《银河之心》三部曲,巧合的是,签下他这部作品的北京壹天幻象影业公司常务副总裁余波,也参加了本届论坛。原著作者和未来将在原著基础上进行IP开发的“营销者”站在同一个舞台,无疑将拉近中国科幻电影与大众审美之间的距离。余波以漫威的《复仇者联盟3》为例,“为什么那么火?因为美国人做科幻电影时没有一个电影是孤立的,他们的作品是有关联性的,这给我们很大启示”。为此,壹天幻象正在筹划建立《银河之心》科幻电影孵化基地,布局全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坦言,中国科幻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春电影节在这个方面的突破功莫大焉。这次论坛聚集了众多科技、文学创作、影视、传媒界的专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满足新一代人内心真正的需要,否则就跟不上时代。”(毕馨月)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