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李学生》剧照
腾讯娱乐讯8月28日,电影《李学生》在全国上映。“商丘好人”李学生通过大银幕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铁轨上飞身扑救儿童的高光瞬间再次重现。导演王虎介绍了《李学生》的“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背后的创作故事。 2017年11月,《李学生》的片约放到了王虎面前。这是王虎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有紧张、没有犹豫。电影的拍摄周期是17天,除去开机、关机等宣传环节,实拍只有14天。尽管如此,重要的戏份王虎还是会拍40多条。
“拍草率了,损失了细节,心里会不痛快。”王虎说。成片出来100多分钟,第一批观众哭了三、四次。 电影的开篇是李学生救人的瞬间,为了这场戏,剧组专门协调了火车,扑面而来的庞然大物还原了铁轨救人的瞬间。宋禹是李学生的扮演者,有十几年的表演经验,火车迎面而来的瞬间,宋禹最先感觉到了这个庞然大物裹挟而来的恐惧。在最接近李学生的环境里,宋禹明白“救人不是一个理性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善良的本能。” 英模片,人物的高光瞬间容易复制,难的是背后的情感逻辑自洽。英雄如何战胜本能的恐惧? 隔着13年的时光,王虎查遍了手头能找到的材料,反复跟编剧商量、一起做田野调查……铁轨上的几秒钟,电影的100多分钟,14天的拍摄周期,13年后的沉淀……在时间的回溯里一点点补全李学生的英雄事迹的逻辑起点。 “电影既要符合平凡普通人的成长规律,还要防止人为拔高……”王虎说,“没有日常生活中‘善’的积累,就不会有关键那一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一个凡人的伟大。”
导演王虎工作照
王虎主张有层次、有细节,在保留李学生主要事迹的前提下,设计了张兰、富贵、彩霞等辅助人物,设计了地下通道蒙冤等、拒绝张兰、富贵的态度转变等情节,借身边人的口、眼呈现李学生的人格魅力,铺垫一个草根英雄的艰辛成长。 “张兰对李学生的感情,你可以理解为爱情,但我更希望表达的,是李学生的人格魅力,一种覆盖到身边每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责任担当。”王虎说。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主演宋禹曾反复提及:李学生捡到钱包雪地里等待失主张兰。零下三四摄氏度飘着雪花,宋禹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镜头完成人已经冻得站不起来。 “这个镜头需要用快闪来完成,需要宋禹一动不动。”王虎说,当时其他剧组人员都穿着羽绒服,只有宋禹穿着薄衣服蹲在那儿。这也是王虎最喜欢的片段,他说英雄需要这样艺术化的呈现瞬间。 在拍摄铁轨救人的场景时,一个镜头,连续拍摄了40多遍。14天的拍摄周期,一场戏拍一天,王虎也着急,但仍然愿意坚持。
“我们是带着感情在拼,在抢时间。大家齐心协力。每次拍摄时都想着还能不能再拍一次,让镜头尽善尽美。” “投入感情”也是导演王虎对剧组的评价。在拍摄李学生牺牲后、张兰等人送英雄回家哭泣时,导演王虎也掉下了眼泪。电影出品人,商丘广播电视台台长曹凤礼看了四次,哭了四次。 如今,商丘建立了动态的商丘好人库,开通了商丘好人网,成立了商丘好人帮扶协会,涌现出2万多名商丘好人。从李学生开始,商丘好人从一棵树变成一片森林。王虎说,创作过程中制片人和剧组几乎没有考虑过成本,“电影是我们礼敬英雄的方式,通过电影让英雄重生,正是电影的意义,也是一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