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病历上写着:“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不眠,发呆,有时哭笑无常,感到害怕,生活不能自理,反应迟钝,有自伤行为,有时捡烟头吃……问话不答,不能进行有效交谈,情感淡漠,精神运动抑制,自知力不全……”
张林住院期间的主治医生还记忆犹新:“他当时住在医院住院部5楼的精神科病房,看见什么人都害怕,看见铁窗也害怕。他经常蹲在墙边的地上,不敢抬头,像是认罪的样子,还经常伸出手,准备被铐的样子。”
当时,除了治疗,张林夫妻还要把原来上访、打官司时所欠的钱还清。待张林的抑郁症治好的时候,警方补偿给他的29137元钱,已经所剩无几。而看黄碟事件发生后,张林的小诊所也歇业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断了。
这时候,张林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喜讯:妻子李巧花怀孕了。但这个家庭即将面对的问题是,孕育将需要的一大笔开销从何而来?
虽然困难重重,但孩子的即将降生给了这个家庭无穷的希望。从抑郁症中康复的张林说:“人生就这样,不管你是喜怒哀乐,为了生存,为了妻子和孩子的生活,你必须出去工作。”他决定把自己的小诊所重新开起来。
2003年底,在看黄碟事件发生前病人赠送的“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锦旗,又挂在了诊所墙上。儿子出生后,张林给他取名叫振华,小名荣祖,他和妻子对儿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在看黄碟事件发生后那两年,外界有谣言说,张林是个“扫把星”,谁碰谁倒霉。但李巧花对此毫不在意,因为命运已经将她和丈夫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拿到征地补偿款,内向的李巧花陪着丈夫一起奔波。张林和李巧花心里都很清楚,4岁多的儿子快要上学了,这笔钱对他们家非常重要。
尽管征地补偿款还没有着落,但只要听到儿子爽朗的笑声,夫妻俩总会笑容满面。“儿子比我小时候调皮多了,真好。”张林说。
记者手记
黄碟事件给私人生活
加上了一道保险
当地的一位公安人员对我们记者说,“这个报道为张林的家人讨到了一个公正的说法,对我们公安干警来说是受了一次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执法水平。”我觉得这是我整个采访过程中听到的最客观的一句话,我也觉得挺自豪的。
起码我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有一些作用,这个报道能对一些人产生一些影响;起码这样的事情我想将来在陕西,甚至在全国也不会再发生了。
公权力不应该随意地介入公民私权利的空间,这件事,引发了对公民权利的探讨,众多媒体联手捍卫了公民权利,使得公民个体权利意识得到普及。
正如事情结束后有媒体评论说:“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我们相关,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我们命运的写照,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都能折射我们的命运。也许,延安这对夫妻的命运,没有我们的呼喊不会改变。而延安这起事件的最后结果,也许从此就给我们每个人私人生活的安宁加上了一道保险。”
作为媒体,我们的义务就是这样关注那些受伤害的人,关注那些需要我们关注的事件。因为,关注弱者,关注我们的社会,也就是关注我们每个人自己。
“夫妻看黄蝶事件”首发记者 《华商报》江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