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眾人物,明星在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中比絕大多數人出席頻率更高、參與范圍更廣,所以他們的言論與行動影響力更大,也更易引起大眾媒體的報道和掀起公眾輿論。正是由於這一點,明星永遠是節目的第一選擇,他們可以為節目贏得話題度與關注度,這也可能是他們唯一符合意見領袖的特征。
由“鏡像理論”可知,觀眾看節目是為了尋求情感認同。在職場類議題的節目中,視角聚焦在當代年輕人面對的生存困惑、職業發展等問題,節目中實習生因畢業院校或是其他個人特質而引發的討論都展現出了職場裡的現實問題,易喚起觀眾同理心,從而建構情感認同。但由於經歷、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明星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打亂了這個建構認同的過程。
2018年的另一檔職場類節目《我和我的經紀人》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該節目早期引起大范圍討論主要歸功於白宇的經紀人琪仔——她正處於職場人大都會面臨的工作瓶頸期,能力增長跟不上工作強度與難度的提升,引發了觀眾共鳴。而后期更多藝人的出現,使經紀人的故事比重被削弱,節目逐漸失焦,熱度也因此下降。和這檔節目相比,《令人心動的offer》中明星嘉賓只是暫停第一現場的敘事而加以內容補充、價值升華或插入敘述自身經歷,而沒有干涉第一現場的故事發展,職場故事保持了完整性,而這也是它可以維持一部分熱衷於職場內容的觀眾的原因之一。
三、其他觀察類節目中的觀察室嘉賓設置
而一些情感題材的觀察類節目如社交戀愛類、代際關系類、夫妻婚姻類節目中的觀察室嘉賓都設置得較為合理。
如戀愛觀察類節目《心動的信號》將明星嘉賓們分為三個類型。一是以朱亞文和張雨綺為代表的已有家庭的“過來人”(即使節目后期張雨綺陷入離婚風波,但她在節目中敢愛敢恨的定位仍然沒有發生改變,而是更加豐富了她的人設,從而使得她的觀點表達更具有實際意義),他們以一種長輩的身份對素人嘉賓進行評論,將片段中的細節提取出來,輔以自己的經驗傳遞給觀眾,使得觀眾能夠以一種“俯視”的全知視角感知到“推理的樂趣”。二是以楊超越和官鴻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在戀愛方面理應更有話語權卻囿於偶像身份而被限制了表達的流量明星,他們的加入不僅是為了引流,更滿足了觀眾對於平時難以涉及的私人生活范疇的窺探欲。三是以心理學專家為代表的純理性派,他們對其他人的經驗之談輔以理論支撐,使戀愛技巧更容易被觀眾接受和傳播。而在代際關系類和夫妻婚姻類中,觀察者則是與被觀察者自帶人物關系的父母或是愛人。
觀察類真人秀最重要的是讓觀眾產生共鳴,朴素的情感是人類發展至今在各個年齡層次和社會階級都能互感共通的。而相比之下,在職場題材中,這種由社會地位和社會經驗的不同而導致的裂痕則十分顯著,且難以逾越。
四、結語
2019年,觀察類真人秀在各個平台全面發力,但觀察類節目的扎堆出現極易產生同質化嚴重、主題雷同、節目模式日趨固定的情況。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所說:“觀察類綜藝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刺探他人生活甚至介入他人人生,也不應該將目標僅僅定格在情感層面的共鳴上,而應該通過觀察讓觀眾意識到世界的多元性。”⑤
《令人心動的offer》雖然仍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在意識到世界的多元性這一點上,它讓我們看到了觀察類節目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對中國綜藝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
注釋:
①艾瑞:2019年生活探索類真人秀研究報告[EB/OL]. 2019-12-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308294017885317&wfr=spider&for=pc.
②謝敏.觀察類綜藝節目的興起原因及問題探析[J].青年記者,2019(17):66-67.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66-167.
④陳雨露,蘇彥捷.先“自我中心”再“調整”:成人推理他人心理狀態的加工過程[J].心理科學,2011(01):131-136.
⑤觀察類綜藝:走俏更要不忘走心[EB/OL].光明網,2019-01-22.https://culture.china.com/chinawatch/13000480/20190122/35051507_3.html.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