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影视的小伙伴们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两年来,国内的版权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升,维权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对创作者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大好事,但小黑发现,要想真正保护创作者们的权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让这一话题重新成为热议对象的,是最近快手发布的一条消息。
根据快手官方的统计,截止到 6 月 20 日,快手今年已经下架涉及抄袭、搬运的违规视频两万多个,永久封禁相关账号 2567 个。
但与此同时,依然有不少创作者们苦于维权无门,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创作热情。
维权之路,不同地位有不同遭遇
如果我们将目光对准这两年与版权保护相关的新闻,会发现不少呼吁加强版权保护的声音,维权成功的消息似乎也多了不少。
4 月份和 6 月份,多家影视公司两次联合发布声明,称 " 反对短视频侵权盗版,强调尊重原创、保护版权的重要性 "。几乎与此同时,内容创作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也不断的有 " 抄袭 " 相关的官司被曝出。
而字节跳动本身也陷入了 " 抄袭 " 的风波,这次涉及的则是 " 代码 " 抄袭。
不仅大厂维权的新闻逐渐成为各大媒体的常客,对版权本身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
▲ 2020 年以来,以版权为关键词的资讯指数爆炸式增长
一个间接的例子,就是影视版权价码的不断提高。欧洲杯版权被拆分成 TV 端版权和新媒体版权两部分出售;电视剧版权的价格(以单集计算)五年间翻了一番不止。
▲ 谁能想象 2012 年火爆的《甄嬛传》单集仅 300 万元
然而,在影视行业越来越关注的同时,行业以外的那些 " 独立创作者 " 们,日子却并不好过。
以小黑日常关注的 " 某雷三分钟 " 为例,一个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内容制作团队,好不容易出版一本图书,还没等卖上多久,盗版产品就已经在某平台上架,而且投诉无门、维权艰难。
纸质图书好歹还有实物为证,版权方、盗版方信息按图索骥很快就可以厘清。但在视频内容不断普及的现在,那些举证相对困难的视频被抄袭、搬运,更是陷入了难以维权的境地。
以小黑关注的 B 站 UP 主 " 某图馆 " 为例,在发布的视频几十、上百次地被搬运、抄袭之后,忍无可忍发布了这样一条视频:
根据这位 UP 主的不完全统计,他们发布的视频内容仅有 1% 的播放量来自原创账号,几乎绝大部分的流量,都成了抄袭、搬运账号的数据。更因为自制视频内容无需经过备案的特性,想要自证原创可谓是难上加难。
更有甚者,还有搬运账号自称 " 原创 ",对真正的原创者倒打一耙。
无独有偶,同样有大量内容来自个人原创的知乎,也是内容被搬运抄袭的 " 重灾区 "。
▲ 在知乎上随手一搜都可以搜出大量结果
有一位知乎网友就在被多次侵权之后,道出了根本原因:
" 天天被微博抄,被抖音抄,被公众号抄,维权耗时长收益低,碰到讲理的,认个错删除了事,碰到不讲理的,安排水军在知乎上抹黑你,还经常遇到这种原告被当成被告的,真是无奈。"
众所周知,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大部分人是没有任何收入的。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就有很多人搬运、抄袭这些内容,将其变成自己的敛财工具。
搬运、抄袭,一条产业链是这么形成的
其实,利用内容 " 搬运 "、" 抄袭 " 来获取利益,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地下产业。
以 B 站为例,当我们搜索相关关键词时,出现在页面上的是各种教你如何用内容搬运赚钱的视频。
这其中既有从国外网站搬运到国内网站的,也有国内网站搬运到国外网站的。当然,关于这一类搬运,小黑倒是不完全反对。毕竟鉴于一些原因,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国外创作者原创的内容,而优秀的文化交流并不是一件坏事。
真正让小黑感到愤怒的,是单纯为了赚钱为目的,在国内平台之间互相搬运的行为。
▲ 从抖音搬运视频到快手,月赚 10 万你敢信?
不论月赚 10 万是不是一种骗局,单凭这种行为,就足以引起小黑的反感了。
在 B 站上,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
事实上,这种搬运产业链的形成,早已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早在 2018 年,就有媒体报导过这一状况。
根据小黑的了解,这条产业链已经形成了甚至可以说是 " 成熟 " 的运营模式。
在小黑上面提到的 " 教程 " 视频中,采用了将竖版视频切片成 16:9 宽屏视频的方式,来去除水印。
而在网上,有着更 " 有效 " 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小黑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 " 短视频平台 " 和 " 去水印 " 的关键词,得到了不少相关结果。
其中的一些店铺甚至是以公司名义开设的。
▲ 此类教程中还有防 " 识别搬运 " 的内容
虽然小黑并不了解短视频平台的搬运识别机制,但从这个视频的叙述看来,平台的相关机制主要是通过视频画面进行识别的,并不会通过实际内容来判断是否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