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开始,有了目标,就没有了退路。
记者丨何己派
“风吹雨打、朝晖夕阴,不管是浊浪排空,还是一碧万顷,都是你要经历的人生。”
1月10日,俞敏洪在个人公众号“老俞闲话”中这样感慨。之前,他晒出了一份年终总结:
回顾去年,新东方营收减少80%,辞退6万员工,退学费等现金支出花了近200亿。“2021年,新东方遇到了太多的变故。”
文末,他特意留了个好位置,给自家农品电商平台打广告。这位59岁的新东方创始人,戏称自己“又变成农民”。
在去年年底的带货首秀里,他有一半时间在做“吃播”,吃苹果、啃玉米;另外一半时间在讲课,手拿打印的地图,由农产品的产地、种植环境,引申到地理知识和人文典故。
“忙”是贯穿俞敏洪和新东方2021一整年的关键词,他忙着辟谣,忙着带货,忙着给自家企业寻找转型方向。
“双减”之前,已至耳顺之年的俞敏洪,不止一次表露过退休之意。但眼下,他退不了,也不能退。
1
伤筋动骨
2021年底之前,新东方停止了全国所有学习中心的K9(小学到初中)学科辅导服务。
公告发布的第二天,正好赶上新东方成立28周年的日子。据说,俞敏洪带领新东方高管,录制了一首歌《从头再来》。
裁撤K9的决定,做得很艰难。
2021年下半年,集团管理层从上到下,从董事会、总裁办公会,到全国校长会议、全国高级管理干部会议,有过多次讨论。
双减文件发布后的那个星期,新东方最高决策组织总裁办公室,逐字逐句进行解读。
新东方以出国留学业务起家,2007年底,公司决定从英语走向全科,进入K12领域,2011财年,K12占新东方总营收的比重达到35%,首次超过留学考试业务,成为第一收入来源。
到2020财年,这一数字变成69%。
砍掉K9学科培训,可谓伤筋动骨。
俞敏洪寄予厚望的子公司新东方在线,从2016年至2020年,K12付费学生人次复合增速达到136%,势头本来很旺,尤其“东方优播”的业务,专攻三四线城市,扩张迅猛,是增长最快的业务,补足了低线市场的短板,已进驻国内270多个城市。
最得意的拳头产品,却最早退出战场。
“双减”政策落地两个月后,东方优播CEO朱宇在朋友圈发文称,决定全面关闭K12业务,并已全面启动学员退费和员工裁退补偿工作。据悉,相关退费规模超过7万人次。
大量员工朋友,也纷纷退场。
朱宇就是老新东方人,他本准备全力投入东方优播,“双减”完全改变了其个人计划,“扫尾工作结束后去山区支教1-2年时间,为国家共同富裕目标做些自己的贡献。”
因K12业务收缩,新东方在全国各地上千个教学点面临退租,6万人离开后,遗留了大量课桌椅要处理。
俞在朋友圈表示,“教培时代结束,新东方把崭新的课桌椅,捐献给乡村学校,已捐献了近八万套。”捐赠的消息,随后冲上热搜。
2021年,可能是俞敏洪辟谣次数最多、上热搜最频繁的一年。
“海上暑期集训营”的消息传开后,愤怒的俞老师在朋友圈直接爆了粗,“这种艰难时刻还要落井下石?”
这也是俞老师财富收缩最快的一年。
2021年的胡润百富榜上,俞的排名较前一年急速下滑了776位,身家爆减七成,从260亿元缩水至75亿元。
巅峰时期,新东方的市值一度超过2700亿港元。截至2022年1月10日收盘,新东方的股价总市值246亿港元,不及当初的零头。
这个结果,他倒是看得很开,回应说“能花的钱才有价值”,“未来我希望新东方股票上升后,拿去卖更多的钱,做我想做的事。”
2
开卖农货
谁也没想到,俞敏洪的一句戏言会成真。
去年9月的一场高管会上,俞敏洪发问,“薇娅一年能卖100多亿,我带着几十个老师做直播,是不是一年也能做上百亿?”
彼时,没人觉得老俞真会亲自下场。
1个月后,新东方成立子公司东方优选,经营范围包括销售化肥农药、农作物种子经营、出版物零售等,法人代表为新东方在线CEO孙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