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启事
南投市国中校长李枝桃曾撰文〈母语融入生活,何需开课教导〉,讲得十分在理:「或许在讨论本土语言、母语、新住民语是否列为必修前,先想想我们该如何让我们或我们的下一代,找回自己对自我族群的认同与骄傲?如何让所有做父母的,用我们的母语,告诉孩子关于我们族群逐渐失落的文化吧!」
身为泉州人,我因眼见闽南语在台湾(尤其北部)的失落而扼腕,也因母语联结而融入台湾本土,并为读懂普通台湾民众的生活而感动不已。抛开政治,这是全体闽南人共同的文化寄托。
最近台湾本土语教学改革成为焦点话题,教育部研拟将本土及新住民语文纳入国中必修,学生需在台语(闽南语)、客语、新住民语之间选择一种,每周修习一小时。支持者认为政府理应重视并保护处在弱势本土语言教育;反对者认为这将加重目前国中各领域师资结构的不均衡,且给孩子造成更大学业压力。
Read more:?mod=view&aid=112767#ixzz32K46mmiR
记忆犹新的是,自小学时代始,校内众多显眼的布告栏及墙上,均有醒目标语写着:「请讲普通话」、「讲文明话,做文明人」。
Read more: ?mod=view&aid=112995#ixzz32K4GZYNd
无论如何,我都希望海内外的闽南人们,为自己,也为下一代,珍惜我们的文化,找回我们的自信与骄傲,继续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语言,讲「打拚」的故事。身为一个爱台湾的人,我同样希望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族群,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
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间交流、快速推动文化普及并凝聚了统一的国族认同。这种官方界定的「文明」被许多方言使用者所接受,有些人甚至以讲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作为一种骄傲。我便常因普通话没有方言口音而被投以:「听不出你是福建人」的另类夸奖,而闽南语背景的「地瓜腔」则常被无意间取笑。
2014-5-20 (洪鑫诚/台湾大学陆生)
以诗人余光中为首的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则呼吁抢救在教改中相对调降的国文课时数,担心新课钢将使学生语文能力进一步低落,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其实在大陆,相似的议题同样存在,而其中又以使用人数众多,且截然不同于普通话的粤语、闽南语两种方言影响最大,2010年广州撑粤语行动便是一起捍卫方言的代表事件。
于2013年7月1日后本版刊出文章,即入选为第五届两岸征文奖参赛作品,总奖金50万元新台币。青年是两岸的未来,自本届征文奖开始,特增列规定,28岁以下之两岸青年学生,应占得奖总名额半数以上。
《旺报》与大陆媒体合作,在两岸同步征文,开辟「大陆人看台湾」、「台湾人看大陆」栏目,欢迎读者透过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写出对「对岸」社会现象的感受与想法,以及深度的文化冲击与融合。「我身边的台湾人」、「我身边的大陆人」栏目则欢迎投稿与身边的对岸亲人、朋友或职场同事之间的故事。
来稿请寄tw@want-daily.com,勿一稿多投,本报有删修权。文章刊后奉酬,同时刊于中时电子报、旺e报、旺报博客,并收录于中时电子报数据库。大陆合作媒体亦会挑选转载,不另计酬。
然而,在普通话的广泛推广卓有成效的同时,传承与发扬闽南文化的呼声也此起彼伏,而与此相伴而生的自然是对作为文化载体的母语的保护。当方言使用者认识到本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对于其母语的认同通常水到渠成。
作为在台留学的大陆闽南人,我的成长经历便体现一种在闽粤地区常见的二元化语言使用模式,即在学校等正式场合以及与母语不同的群体交流时使用普通话,而在家庭与当地社会则使用方言。
《大陆人看台湾》用自己的语言 讲自己的故事
显然,当会说闽南语成为一种骄傲,学习和使用的动机自会得以强化。对于许多大陆闽南人来说,海内外4900万闽南语使用者及其折射出的闽南人广布世界的影响力,无疑是深化族群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强心剂。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才更能自然而然地掌握本土语,而家庭又是影响孩子语言学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