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先盘点了几个转折点:上世纪90年代后期,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事业由辉煌走向平淡;2000年,他们不再领工资;2006年,他们的放映工作停止,数码放映取代了他们手中的胶片;2014年,他们领取政府生活补贴。
2013年4月9日,央视《海之南》剧组为了重现老海口的繁华,特别邀请省电影公司在中山路老街放映胶片电影《姐妹花》。
那天晚上,看到只来了几十个观众时,杜邦先和郑宏谋都感到很意外。
那时的放映员,就像明星一样。每个村子都盼着郑宏谋的到来,郑宏谋提前几天,便会做好海报贴到村子里。到了放映的那天,来负责接待的一般是生产队队长,“从这个村放到下一个村,放到哪里就在哪里睡,一般一出去一个星期才回来。”
能坚持下来并不意味着这样放映的电影还有观众,里面有文化的因素起作用:乡村电影放映承袭村戏的习俗,在一些农村,求子、升学,村民去许愿,愿遂了,便唱戏或放电影。
“现在每天都有电视看,反而不像那时那么有味道了。”朱女士感慨。
现在人多的时候,观众有几十个;
三亚网
当时,他放弃村委书记的职位来放电影,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件荣耀而风光的事。“觉得党和人民信任我,把这个重担交给我,我很珍惜。”杜邦先说。
相关阅读:
吴女士在一旁安慰他们:没人看,给神看,也是好的。
阅读助手:字号:小|大6月11日下午,海口市龙塘镇龙塘戏院外,一旁便是龙塘电影队的宿舍。宿舍门口梁上贴着两个电话号码:号码的主人一个姓杜,一个姓郑。
杜邦先说,多的时候,有几十个观众;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一两个观众。
放的是一部叫《红伶奇冤》的片子,但观众席上,却只有杜邦先、郑宏谋和吴女士3个人。“没人来看,只好3个人盯着荧幕聊天。”杜邦先说,一个胶片放的时间大约是10分钟,整个电影下来,要换9个胶片,他们就这样孤独地替换着胶片。
尽管,这两个老人已年近七旬。
电影队分成两个分队,3台机子全部出动。胶片只有一套,经常要“跑片”,这里放完一个胶片,就要赶紧送到下一个村去继续放。“群众在场地伸长脖子等我们。”郑宏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