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id:0
根雕,是以树根为主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我市62岁的袁广建先生将烧火做饭的树根、废弃不用的朽木打磨加工成一件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每天痴醉在根雕艺术世界里,从中获得了无穷乐趣。
寄情自然老有所得
“人老了,总要找些乐子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我的乐子就是根雕。”11月10日上午,62岁的袁广建见到记者乐呵呵地说,“醉心于根雕,就会忘记世间的烦恼。我从小就钟情于根雕,但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进行系统学习和操作,直到去年退休后,我才有了自己的支配时间,可以完成从小到大的心愿了。”
走进袁广建的创作室,一件件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摆满了房间,都是原汁原味的根雕。“树根本身有些自然的造型,做出来的东西才更加栩栩如生。”袁广建说,“搞根雕创作,就是讲究因材施艺,三分雕刻,七分天然。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我每隔几天就骑着三轮车,带着铁锹等工具,在大自然里寻‘宝’。改造拆迁的工地和老城墙下,是我最爱逛的地方,因为那里不仅废弃的树根多,而且大多是有些年头的树根,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原料。”
一个树根一个树根地翻看,反复考量和挑选,遇到合适的就欣喜若狂;出门一天没有任何收获也不伤心叹气,袁广建说权当锻炼身体了。他告诉记者:“有时候树根太大,我需要用铁锹、凿子等工具,还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它挖出来。”树根带回家后,袁广建有一套严格的制作工序:剪枝冲泥、蒸煮消毒、刀切塑形、砂纸打磨、选色上料。为雕刻出一件好根雕,袁广建会翻来覆去观察、仔细琢磨,看适合做哪种类型的作品。他说:“兴趣上来时,我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待在作坊里,不分早晚,一直在创作中。”
一年多下来,袁广建创作的根雕作品不下30件。
潜心根雕构思奇巧
在满屋子大大小小的根雕作品中,最让袁广建满意的莫过于用有70年树龄的栾木根雕做成的花架和名为《白垩纪恐龙·穿越》的根雕作品了。
1米高、最宽处直径超40厘米、重15公斤的栾木根雕,袁广建仅动手清理打磨就花费了近半个月。他说:“我当时在古城墙下发现这个树根时,上面的树干已经被伐走了,我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把它挖出来,带回家后欣赏了好几天。你看,树根上天生的纹理曲线已经非常完美了,经过我的加工打磨,露出了它原本朴质的颜色,色彩和线条完美搭配,整个作品可以说是精美绝伦,令我欣喜若狂。”
“说起这件作品的由来,更是趣味多多。珠玑巷进行拆迁改造时,我经常去附近转悠,希望能找到优质的树根。无奈,工人连树根都掘走了,什么都没留下。我正打算打道回府,无意中发现路边躺着一截树根,其造型独特、罕见,上中下三根根木连在一起,头小身大极像恐龙。我把捡到的‘宝’带回家,立马着手创作,用时不到半个月作品就出来了。”袁广建说,“你看,整个造型如同一只大恐龙背着一只小恐龙又拖带着另一只恐龙,一起向前奔。我给作品取名《白垩纪恐龙·穿越》的原因,一是因为这本是埋藏在地下的树根,机缘巧合成为一个精美的艺术作品,从平凡到不凡就是一个穿越的过程;二是恐龙早已灭绝,然而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它们的形象却出现在现代的树根上,这也是一种神奇的穿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谈到平时的创作心得,袁广建引用了唐代画家张璪的一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虽然我真正开始做根雕的时间没有多久,但我学习积累的过程却是一直没有间断过。我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段看书,文史哲杂艺均有涉猎,家中藏书一千五百多册,都是我日积月累在各个旧书摊上淘回来的,这些书本就是我的老师。”袁广建说,“除了学习书本,我还经常利用旅游的机会接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感受美带来的乐趣。”
醉心根雕艺术的袁广建在谈到自己的退休生活时感慨道:“虽然人老了,退出了主流社会,但是,我们的精神不能老,应该老而有为、老而有乐。我从事根艺,从小处讲是为了养好身体,少让子女操心;从大处讲,那就是通过根雕创作实现自我价值,在艺术创作中提升品位,丰富人生!”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