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电影应该是检验学院教育的成果和提高观众审美水平的统一体。学院派电影作品不是封闭于温室的花朵,它需要来自理论认知、投融资环境、高新技术支撑、市场检验等方面的光照与洗礼。因此,新学院派电影创作对其生长环境的现实也寄予了相应期待。
理论认知的建构与先导。我们看到,相对于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的风起云涌,当前的相应理论认知是有所迟滞的。任何一个时代里的任何一种艺术的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都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上,中国电影理论多承惠于西方经典文艺理论和电影理论,如蒙太奇美学、长镜头美学和电影符号学等等。但是,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前提下,媒介融合和大数据带来电影本体形态的多样化,促使电影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也给电影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紧跟电影数字化发展步伐,在银幕数字化率、数字电影拍摄数量等多项指标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电影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与世界同步的机会。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有条件不用拾人牙慧,可以挑战最尖端的电影理论问题。也因此,电影理论工作者们有责任和有能力承担铸就新锐电影话语体系的重任,引领中国电影在理论、实践和市场的探索创新,包容新学院派电影的探索和成长。
具体说来,就是电影理论要主动学习掌握新锐理论动向,结合最新文化传媒产业与技术艺术发展态势,革新话语形态,对新学院派电影创作产生的环境进行辨析,对其创作动向敏锐地进行美学评价和史学定位,对学院派电影创作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和指导,对富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变革的创作趋势予以积极的回应,对新人的成长加以包容和托举,加快创新的脚步。
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新技术,是新学院派电影发展的优势与强力支撑。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当前,世界正处在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相融合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涌动,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信息通信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化制造技术等将会为电影产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广阔的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也给迎来全数字化时代的电影产业带来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
加快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媒介不断融合的环境中,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确立高技能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加强电影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电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贯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多个专业院校的校际高端交流与合作,设立电影高新技术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通过鼓励学院电影人开展技术创新,增加对制作手段的研发和投入,鼓励学院的电影创作团队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以提升创新能力。
市场探索的顶层设计与艺术探索的勇攀高峰特别需要并举。一方面,基于电影的产业属性,绝大多数电影的创作需要市场来检验。中国电影已然成长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媒介之一。自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相关协议签订两年来,中国电影人从恐慌到徘徊再到寻回自信,逐渐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学院派电影创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革创新,襟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电影创作的预期目标置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来。另一方面,更不能丢掉学院派电影不断勇攀艺术高峰的传统,积极鼓励一部分作者进行艺术电影的不懈探索,创作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气质和中国文化的文化大片,丰富中世界电影艺术宝库。这也正是中国电影最终取得持续发展的智力本源。(侯光明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