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乐居讯 2016年已接近尾声,今年的中国楼市也经历了高开低走。那么对于明年楼市的发展走向又是如何呢?
10月29日下午,由陈宝存工作室主办——《2017年楼市政策与趋势》公开课在北京举行,著名房地产专家、楼市春天派掌门人陈宝存先生,与在场的130多名听众作深刻交流。就当下的楼市热点话题和2017年楼市的发展趋势作解读。
会上陈宝存老师针对社会上对房价收入比、房地产占GDP比重等问题的错误认识,用大量翔实数据做了澄清工作,特别是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未来十年80后、90后夫妻有6套房的说法。
陈宝存分析指出:首先,80、90后年轻夫妻的父母一代,是生存压力比较大的,知识水平比较差的大量退休工人和广大中老年农民组成的群体,两代人98年房改之后,基本退出经济生活舞台,而以往的福利房,50、60年代人群也不能尽享,即使有,城市居民也是40至60平米为主的,或者老旧私房。工人群体兢兢业业,只有福利房和老私房可以传给子女。而50、60年代的父母一代恰逢国家鼓励生育子女,一般五六个孩子是常态。那么30、40后即使有福利房或者老私房,也不可能只传给你们小夫妻的双方父母。丈母娘现象之所以产生,实际是50、60后这一代人,给自己的女儿准备住房实力不足,只好逼着男方同样是穷人的同代人买房。这一代人即使是4—5%的高知人群,面对越来越健康的老人,面对成年之后的子女,更多的是考虑80、90后的出国留学甚至买房,压力极大。“身边的高知人群反而在国内很少买多套房。”陈宝存说。
至于所谓的百业凋零房地产一枝独秀的说法,陈宝存认为:2000年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而房地产市场化真正的起步之年200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只有3亿平米,2013年达到目前年度最高点13亿平米,加权平均计算,真正市场化启动的13年,年均商品房销售也不足10亿平米。当然,我们有70%是政策福利房。且至今也没有结束。我们曾经55年不发展住宅产业。而城市化进程起步的1978年,城市人口只有17.92%,这部分人群享受才有享受老福利房的可能性。
房地产加基建,陈宝存反复提到: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经济生活的真实是充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不是是否发展所谓的先进与后进产业问题。对专家们把所谓实体经济简单理解为制造业,陈宝存老师也是不以为然,他说,希望专家们好好学习什么是实体经济。
对于未来两个月楼市走向,陈宝存认为:依靠惯性,全年销售数据也会很不错,即使是销售的全面下降,房企也无压力。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捂盘现象”,因为冬季施工会影响到工程进度,对预售手续的严查,反而让销量已经完成10亿平米的房地产企业赶工程进度以完成上市的积极性受挫。所以,今年年终与明年一季度,新盘上市量大减,明年初的成交也将出现2014年一线城市缩减4成的现象。二手房业主,恐慌性出货,应该截止于今年年终。
对于2017年楼市政策与市场,陈宝存老师认为: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堪忧。主要体现在一季度房地产投资、新开工、土地新购置数据上的大减。而年初信贷额度还是宽松的,手握10万亿(三季度末房地产企业资金到位率数据)的房企,也不会出现我们希望的信贷压力下的低价格货。那么,楼市政策调整陈宝存老师认为不会迟于第二季度末。
对于城市化进程,陈宝存也表示:中国新型城镇化事实上完成至少需要30年,所以中国的房地产基建行业将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李克强总理房地产市场需求长期论,陈宝存老师极为赞同。
本轮调控针对的只是房价过快上涨的一二线重点城市,也是恰如其分的。而供给侧改革在房地产领域,主要是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毫无加大的可能,以及三四线城市基建投资靠土地置换带来的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商旅文养土地供应过剩,陈宝存老师表示很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