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品观君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个化妆品店老板正在发烧烤店开业的优惠活动。一问才知道,他的化妆品店半年前就关了,转行做餐饮!
做了那么多年的化妆品生意,为啥突然要转行?品观君找这个老板聊了聊,他说,“我的化妆品店开在省会,这几年房价连年飞涨,房租也跟着水涨船高,另外由于城市的城建规划特别多,我有两家店刚开业一两年就遭遇拆迁。本来现在卖化妆品毛利就很低了,还遭遇了这么多外部压力,根本不赚钱!”
后来,品观君发现,这个老板不是一个人!品观君找身边的同事和一些代理商、化妆品店老板收集了10个化妆品店关店转行的案例,这样的故事是不是也发生在你身边?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为避免对号入座,我们也隐去了地名
陈老板:当夫妻店老板还没有打工赚得多
店铺定位:县城夫妻店
店铺规模:1家
5年前,我听一个朋友说卖化妆品赚钱,就和老婆一起借钱凑了笔钱,在城市郊县开了一家三四十平米的化妆品店。
刚开始一两年,店里其实是赚钱的,我们只请一两个店员,房租也不是太贵。我老婆自己学了一些美容、化妆技巧,积累了不少老顾客。
但是从前年开始,生意一下子变差了。本来我们所在的郊县人口就不是很多,不少顾客还被电商、微商分流,进店的顾客越来越少,什么活动方案都没效果。去年我算了笔账,几乎没赚到钱。
开店这几年,我和我老婆两个人都耗在店里,老婆更是一年到头守在店里。节假日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没时间逛街、没时间出去玩,老婆甚至没时间回娘家。我们开店开得这么辛苦,如果是两个人去上班,收益都比开店赚得还多些。
仔细想想,像我们这样的夫妻店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真的难以支撑生计:资金贫乏、与美妆潮流脱轨、专业技能不够、缺失零售管理意识、抗风险能力弱。想清楚了这些,我们决定不再艰难支撑这个生意,把店关了,让老婆休息一段时间,我出去打工养家。
李老板:遭遇城中村改造,老顾客严重流失
店铺定位:城中村店
店铺规模:3家
我来自一个中部城市的县城,我们家乡很繁华,被称作当地的 “小香港”。但在我们那儿,商超强势、店铺租金贵、市场容量也有限,因此这十几年来有一批又一批的老乡选择去外地做化妆品生意。我在12年前成为其中的一员,最后选择在一个西南城市的城中村落脚。
城中村房租便宜、人群集中,而且人员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口。打工者的消费水平不高,对于我们而言,卖便宜的产品就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做生意的风险相应也很低。
到这里这么多年了,我和老婆还是不太适应这里的天气,孩子也送回老家读书了,用老婆的话说是“没有一点家的感觉”。
日子虽然过得辛苦,做生意的前几年我们也赚了点钱,在老家买了两套房子。但到了2008年,这个城市开始了城中村改造工程,我们也受到直接影响。我们自己的店面搬了几次,同时由于拆迁,很多关系好的老顾客都搬走了。
这几年,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到后来只能勉强维系生计。去年,我觉得这样做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生意只会越来越差,便动了回乡的念头,现在正在着手转让店铺。
罗老板:步子太大扯着了蛋,做不了大生意
店铺类型:社区店
店铺规模:12家(高峰期)
我开店有十多年了,赶上了化妆品生意很好做的那几年,生意蹭蹭往上增长,店也越开越多。最辉煌的时候,我们一年开了7家店,门店最多开到了12家。但是现在呢?我只剩4家店了!
可能是之前生意太好做了,我刹不住车,只想着快速开店扩大规模,却没有想到停下来打好基础。后来生意不好,又有同行告诉我说现在要顶住压力加快扩张,洗牌过后我就会是本地老大了。可等到12家店的时候,我的后台和管理系统却依然没有跟上扩张的脚步,很多事情还是我亲力亲为。可以说,那时候我还在用管3、4家店的思维和模式来管12家店。
一时间,很多问题都爆发了:新员工太多,没有人来培训和管理;货品太多,仓库变得很乱,出现了一大堆临期品;房租合同一签都是几年,新店的生意却跟不上;有的店开得稍远一点,老员工就不愿过去上班……
业绩一直亏损,资金也周转不过来,我只能把好几家店匆忙转让出去。这样一来元气大伤,因为早年攒下的资本都耗在了开店和关店里面。
如今大家都说大环境不好,只有4家店的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度过这个“寒冬”。
曲老板:1个乡镇开了27家店,本地店老板排挤外地店老板
店铺类型:工业区店
店铺规模:2家
在这个地方开化妆品店的本地人不多,就像我也是来自南方。10年前,我们老乡带老乡,一个接一个来到这个东部沿海城市。
这里的乡镇很繁华,化妆品店也特别多。我所在的那个镇位于工业园区,那几年化妆品店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一家接一家地开。由于开店门槛低,在2010年-2012年前后的高峰期,我们镇上足足有27家化妆品店,比服装店、小卖部都多!
那时候一到周末,我们就在店门口摆摊做促销,各家化妆品店卖得货都差不多,就看谁价格低、客情好,竞争非常激烈。
2015年开始,大环境变差,工业园区的人口也越来越少。有时候下雨天,一天都没有一个顾客进门。为了抢客源,我们只好进一步压缩利润,不断打折,本地的竞争对手还想方设法“搞”我。最后一年到头,我几乎没剩下多少利润,更重要的是,我看不到这个生意的未来!
最终,我选择转行。那个镇上的化妆品店如今只剩下10多家,关了一大半。
刘老板:大连锁开进了西北大山,县城老店被挤垮
店铺类型:县城店
店铺规模:5家(高峰期)
我在西北县城的大山里开了20年的化妆品店,高峰时期开到了5家连锁,连超市都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这些年我们的品类结构、品牌结构都没有太大变化,在县城算是“一家独大”了,生意做得十分轻松。但从2015年开始,我们的“好日子”到了头。
为什么?因为大连锁开过来了!大连锁的上游资源、后台管理、活动方案都是我们比不上的,我们以往的优势和多年积累下来的顾客资源,一下子就变得不堪一击。
其实过去几年也有一些进口品来找我谈合作,但我觉得县城没什么年轻人,这些新潮的品牌放在店里都卖不出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对自己的店过于自信了,觉得生意这么好做,没必要为了一两个品牌来重新教育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