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他一族的原则是:要巧妙制定策略,更有效地实现目标,还要避免无谓的损失。对他们来说,行事以勇,不如成事以智;胸怀以直,尚要处世以曲。“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职场游戏规则是要避免两败俱伤。
在白领活跃的休闲频道,以及SNS网站上,司马他一族还发起司马他指数投票、办公室风水帖,十二星座讨好老板帖等趣味性职场话题,网络剧《司马TA》也在网站上热播。
此外,网友创作的“蓝精灵版司马他之歌”也获得了颇高的点击率。“在那都市里面高楼里面有一群司马他,他们聪明又努力,他们勤奋又上进,他们忙忙碌碌奔波在那职场生活里,他们睿智勇敢永不退避。”职场人士对“司马他”的追捧,表达了80后群体在工作压力下,对轻松应对职场问题的期待。
职场女声
工作永远是配角,我基本上属于享乐一族。我没有用来老奸巨猾的头脑和心机,也没有雄厚的家底。现实就是现实,希望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能有贵人帮忙,这有点司马他精神。
——唯唯,女,90后大学生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嫁人就嫁经济适用男,我觉得嫁人应该嫁像司马他这样的极品经济适用男,比经济适用男顾家的没他们有钱,比他们有钱的没他们顾家。
——秋风,女,80后网友
司马TA语录
西行路上,无论你是悟空还是八戒,都只是团队里的一个螺丝钉。
自省和换位思考,是职场交际的秘诀。
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
你可以不上学,你可以不上网,你可以不上当;你就是不能不上班。
上班其实就是一场有产阶级看着无产阶级拼死决斗的战役,而奋战后舔舐伤口的场景将沦为不专业的表现。
职场男声
说实话,80后的工作态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虚心学习,总以为自己是老大,还不思改进,合作意识太差,缺点太多了。真不是80后惹了谁,而是80后自己该反省了。光靠总结守则是没有用的,投机取巧、儿戏职场,到头来只会害了你们自己。———杨洋,某房地产公司行政总监,70后
网上总结的司马他守则挺实际的,我想对现在职场中身居要职的高管们说,别忘了你们刚进入社会时的情形,你们不也是被前辈们指点着一路走过来的吗?为什么对80后、90后只有批评却吝啬帮助呢?
——王剑国,某传媒公司实习生,90后
专家分析:80后开始对职业生活反省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我看到80后进入职场虽然走得摇摇晃晃,但毕竟站住了脚跟,其中不乏佼佼者。然而“80后”对职场的认知和表现,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仍有距离,对素质标准的判断和用人单位也不够对接。大部分80后认为,虽然自己对工作发展有较强的把握能力,但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综合素质不够高等现象。同时,80后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独立性和工作责任感普遍受到认可。
司马他的流行反映了80后对自身职业生涯和生存状态的反省与重视,其中一些自嘲式的语言、精辟幽默的总结带有很强的80后特色,他们在职场中还属于草根位置,这种调侃也是一种职场草根文化的体现。社会应该给80后职场人以肯定和宽容及更多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辩证地看司马他
姚裕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职场白领普遍工作压力增大,如何保住职位成为每天必修的课题,这类职场危机感深重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刚入职五年以内的职场新人,以“80后”为主。
司马他一族的“语录”听起来符合很多80后举重若轻的处世方式。仔细看也有很多是源自他们的职场积累的智慧或小聪明,值得玩味。
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司马他“精神”。其中,鼓励职场新人“不抛弃不放弃”、“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等法则是积极可取的,还有一些诸如“踏实和耐力不如会看老板眼色”之类的“厚黑学”其实并不适合初涉职场的新人。因此,司马他一说更适合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素材,而非“圣经”、“指南”。
HR态度 企业不喜欢“司马他”
王雯娟,达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
职场中的80后的主要问题有:一是80后中有一部分人特别优秀,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渴望成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工作态度消极,受不了批评,跳槽是家常便饭;二是他们普遍自我评价很高,但缺乏沟通意识和能力;三是很多80后喜欢攀比,导致心理有些失衡。企业其实不希望80后员工过多热衷于研究司马他守则之类的旁门左道,更希望看到他们遵守《员工守则》,了解自己的岗位需求和职责所在。与其花那么多心思去琢磨老板在想什么,不如做好本职工作。
职场技巧影响不了基本面
董振宇,白领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
80后群体,尤其是85后的特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爱争论,工作随意,但这个群体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思路转换快。这些性格特质与主流文化不符,必须通过一些技巧来粉饰,所以司马他的一些守则在职场是必要的,比如管理工作,遇到不满时如何用技巧解决。
但技巧影响不了基本面,研究过度会偏离工作核心。如果有更大发展,还需要有真本事。比如我们的各个店,业绩都有排名。总之,司马他的职场技巧是必要的,但并非全部。
段东,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特聘专家
SMART准则再次被提出,是因为经济危机带来职场危机。这个准则的风靡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从内部松散的素质要求,变成职业化要求的希望更迫切了。同时也表明80后乃至90后的几个困惑。
SMART是方法论和基本技巧,是变成职业化人才和长期竞争力人才需要掌握的。但现在的司马他让SMART的内涵有了变化,多了层投机取巧的小伎俩。
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压力下轻松调侃的一种方式,也隐藏着智慧。与上代人为事业可牺牲生活不同,80后更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为工作放弃生活,不符合80后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