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消费者最看重的两个领域,服装与美妆的跨界结合源远流长。Bershka前不久推出了首个美妆系列“Beauty by Bershka”,整个系列一共有 126 个单品,包括口红、睫毛膏、眼线笔、粉底液、眼影等彩妆,还有美容护理产品。2009年H&M尝试推出HelloKitty系列的口红等彩妆,直到2015年5月才大规模推出700多款成套的化妆品与独立的美妆电商网站H&M Beauty。
韩流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依靠韩剧在中国的火热,也带动了一大批韩妆产品的热销。比如《来自星星的你》带火了气垫BB、《匹诺曹》带火了“尹恩惠色口红”等等,甚至引发一些国际高端品牌的效仿:迪奥、兰蔻、纪梵希、YSL等都有气垫产品。
近日有消息称,知名的快时尚服装品牌Forever 21计划推出独立于服装门店外的美妆综合零售店。这并不是Forever 21第一次跨界美妆领域,早在2009年与2014年就分别推出了彩妆品牌Love & Beauty和F21 Premium,都是采取平价定位且在服装门店内销售。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服装行业而被验证成功的快时尚既然可以与美妆行业结合,那么美妆行业原本的经营之道是否也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呢?答案是肯定的。用户群重合带来的最理想效果不是需求的替换而是叠加。正如流传已久的一个段子:干掉广播的不是新媒体,而是滴滴、Uber这些打车软件。未来,干掉化妆品企业的未必是化妆品,有可能是服装企业,也有可能是家居企业。时尚这块市场经历了垂直细分之后,又露出了一点大融合的苗头。
面对汹涌来袭的快时尚服装品牌,很多化妆品企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快时尚的方式运营化妆品牌。在传统的化妆品行业中,一款化妆品往往要经过市场调研、研发、生产、渠道等多个环节才会面向大众。在快时尚影响下的今天,没有紧随潮流的后果是致命的。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2017最受欢迎的化妆品国货”评选,为你喜爱的化妆品国货品牌点个赞吧!
不过,一些中国企业也迅速反应过来,以快时尚的方式迅速的崛起。这两年最抢眼的非“名创优品”莫属。名创优品的目标用户定位于18-28岁年轻人,一间名创优品店约有3000种商品,绝大部分从800多家中国工厂中直接订制采购,保证价格上的优势。平价化的策略和过硬的质量让名创优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据统计名创优品目前已经开出了超过1800家店铺,遍布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等五大洲,2016年营收更是超过100亿。
除此之外,一些韩妆品牌也抓住了消费者猎奇的心态,挖空心思创新产品:蜗牛霜、蛇毒精华、火山泥等等花样百出,让消费者对韩妆产生“好看”、“时尚”、“便宜”的印象。而对于欧美化妆品,更多的消费者印象则是“大牌”、“质量好”、“价格贵”。
跨界推出自有美妆品牌的快时尚企业远不止Forever 21一家,H&M推出了腮红刷、眼影刷等彩妆工具,无印良品也有自己的化妆品,还包括Topshop和ONLY等品牌也有涉足,但都采取在现有门店内搭配销售的方式,而推出自有美妆零售店,Forever 21还是首例。
韩妆在运用快时尚方面是个典型的案例。
化妆品品牌的“快时尚化”之路
“快时尚”的特点就是紧贴时尚潮流,用低廉的价格、迅捷的反应速度、灵活的经营方式,攻陷主流消费者。ZARA、H&M、Bershka、Forever 21等服装品牌已经验证了快时尚在年轻女性中风靡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被嫁接到与之受众重合的美妆行业,是一件必然的事。
快时尚服装跨界打劫美妆产业
专门开设自有品牌只是这些服装品牌涉足化妆品的一种方式,还有在门店内销售其他品牌化妆品,与电商网站合作等多种形式。这些快时尚服装品牌争相布局化妆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为了配合店内的消费者群体,定价往往不会很高,对于实力雄厚的品牌方来说,单独开辟一条化妆品线并不是难以做到的事;其次也可以提高消费者的ARPU值,增强其对品牌的粘性;最后,美妆产品只是这些品牌打造一站式时尚购物的环节之一,从最开始的服装到鞋包到配饰再到化妆品,未来完全有可能扩展到日化家居等领域。
韩妆品牌的开店速度也是其能够引领时尚的重要支撑,悦诗风吟(Innisfree)于2012年4月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店铺,随后以每年60至70家新店的速度扩张。同一时期被中国消费者熟知的还有伊蒂之屋、Skin Food、It's skin等平价韩妆品牌,在国内化妆品市场抢占了不小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