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浦东滨江大道的石板路由北向南漫步,一座独特的船形建筑逐渐显露在视野里。斑驳的砖墙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隐约其中的玻璃墙体又在年代感上增添了当代气息。“船厂1862”就在这片上海人所熟知的老厂区焕发出新的艺术之光(见上下图资料照)。
百年船厂记录历史
“船厂1862”所在的位置曾是上海船厂的锻机车间,建于1957年。而这座老船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英商创建的祥生船厂,这也是“船厂1862”名字的由来。中国第一台出口万吨轮“绍兴号”就从这启航远渡重洋。百年间,老船厂推动着造船业的发展,见证着浦东的更迭。2005年,上海船厂终于走完了在浦东的岁月,厂区的土地上建起了光鲜繁华的陆家嘴金融城。而最靠近浦江的这座车间则作为历史见证被保留下来,定为文物保护点。
沧桑车间追忆往昔
老船厂保留的不仅仅是历史兴衰,还有一代上海人的记忆。放眼望去,船厂的外面仍是那红褐色不大规整的砖墙,船厂车间巨大的蒸汽管道也牢牢镶在外墙上,一如往昔。
对上海船厂的副总经济师葛珺来说,这座他12年未曾踏足的熟悉车间,仍是他离开时的模样。新游客眼里颇具工业设计感的房梁柱子,正是他记忆中车间里的行车梁,繁忙的工作景象仍历历在目。“这是上行车的楼梯。”葛珺指着入口处的一截锈迹斑斑的楼梯,“我们车间的行车司机中有好多漂亮女孩,当初那些爱慕她们的小伙子,就在这楼梯底下偷偷张望。站在这,年轻时的怦然心动,都一下子回到身上。”
艺术领地江畔生辉
改造比新建更费心血,不仅要赋予老厂新的装饰,还要避免破坏原有的风格。改造项目请来了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整整十二年的努力终于让废厂房化身新的文化空间,向艺术打开了大门。
隈研吾将老船厂的美描述为“尺度”和“质感”。尺度指船厂区别于以人为标准的建筑,以更庞大的船体为建筑标准,形成别具韵味的大工业风格;质感则指的是时间留下的痕迹,生锈的铁管、风化的混凝土柱子,甚至油漆涂就、隐约可见的生产标语。这些原有的元素被通通保留,别具匠心的排列组合给它们附加了当代艺术气质。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被独具匠心地装在了外墙支柱以内,最大限度保留了船厂的结构,从外面看去,老船厂俨然还是当年的模样。厂里锈迹斑斑的废弃钢板也被剪裁塑形,制成了天然具备历史感的指示牌,堪称点睛之笔。新剧场则由大厂房改成,原本朝江的墙壁安上了电动玻璃隔音门。表演时若开启电动门,浦江的奔流江水、清凉江风、鸣笛船只就都成了舞台最写实的背景音乐。空调管道和电缆被藏在了原有的粗糙通风管中,与周围建筑浑然一体。
近日,试运营阶段的艺术中心迎来了第一个展览“当量1862——HBC当代艺术展”,与“船厂1862”气质契合的空间艺术作品在这里迎接着第一批观众。各具特色的文艺商铺还未进驻,出自名家之手的雕塑作品也还未进场装点,但一踏足“船厂1862”,便可以窥见一座未来的艺术“巨轮”,在12年的蛰伏之后,正缓缓揭开面纱,于黄浦江畔再次熠熠生辉。见习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