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膳食纤维日”为每年的12月17日。“全国膳食纤维日”是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膳食纤维技术分会倡导提出的,是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健康饮食的理念,响应卫计委等15部委联合制定的慢性病防控计划和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而确定的。2013年12月17日是第一个“全国膳食纤维日”。
近年来,由于食品精细化的过度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大多呈现高脂肪、高糖以及高蛋白的三高现象,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却越来越少。这种饮食结构导致人群中大量出现肥胖、高血糖、高血压、便秘、肠癌等慢病。营养学家通过对慢病高发区与低发区对比研究发现,慢病的发病率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成反比。
膳食纤维可清洁消化壁,增强消化的功能,在肠道中的角色就如清道夫一般,它能稀释粪便中的毒素,也能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不在肠道中停留太久,使有毒物质没有作怪的机会。膳食纤维不但不会给人体提供热量,还可以在肠道中发挥许多重要的作用,包括降低胆固醇、阻碍糖类被快速吸收,其中大的功能在于它对肠道疾病预防具有显著的效果。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我国居民每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约为14克,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更少,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全球的营养组织一致认为,要想达到健康的目的,成人每天至少应摄取膳食纤维30克左右。因此,我国现阶段膳食纤维的缺乏已成为非常普遍的问题。
“全国膳食纤维日”的提出,旨在呼吁大众重视膳食纤维,改变当前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通过多吃粗粮、谷物和果蔬,增加对膳食纤维的摄入。
进口膳食营养补充剂“乘东风”抢滩消费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人的消费水平升级和健康方面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跨境电商的东风兴起,也为进口“保健品”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了一条通路。并且,在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下,一些进口膳食补充食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用于保健品领域的平均支出占其总支出的0.07%,而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则为25%,侧面说明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认为,在近数10年的保健品发展史中,出现一些夸大或虚假宣传、假货横行或非法添加等现象,因此保健食品产业在仍然停留在相对不成熟、不规范的层面。
一方面是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产品不太给力的现状。这为来自欧美国家的膳食营养补充剂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趁机抢占中国市场。
以2015年“双十一”全球购物狂欢节为例,天猫国际中的海外营养膳食品牌自然之宝在11月11日下午的交易额就超过千万元,增长超过260%,创下运营以来的销售量峰值。对于进口保健品的追捧热度可见一斑。
中国保健协会的王先生表示,美国是没有“保健品”这种说法的,他们称之为“膳食营养补充剂”。FDA也颁布了对应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进行指导和管理。
保健品市场淘汰加速
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保健品逐渐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生活必备的产品。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末病等理念影响下,人民对于保健品的消费需求加大。
然而,的一些保健品长期以来良莠不齐,违法添加、虚假宣传等负面行为使得保健品市场蒙尘,对于这些保健品,消费者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
在上海一家外企就职的赵女士告诉笔者,家里的老人对保健品有很强的需求,但是现在外面的保健品广告五花八门,吹的天花乱坠,无法分辨质量优劣,甚至还常有保健品销售在老人聚集的社区上门推销产品,为了防止父母买到质量不好的保健品,赵女士以前一直选择海外代购的方式购买保健品:“自己到境外出差的时候会买,家人朋友出去玩也会帮带。”
赵女士表示,她放心购买的主要是欧美国家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原因是相信国外对于食品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像自然之宝这样的大品牌,能在世界各地销售产品几十年,肯定也比国产品牌的要值得信任。”
持赵女士这种心态的消费者如今在并不少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产保健品乱象丛生多年,媒体上也曝光不断,国产保健品行业信誉度和美誉度的走低也是众人皆知。一些保健品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不惜重金打广告,功能夸大甚至以次充好的情况屡屡可见,现在还兴起通过免费开设健康讲座“套牢”老年人进行“洗脑”的不良销售模式。
并且,保健品的价格一直虚高。媒体上也常有曝光一些老人受到“养生专家”忽悠的案例:动辄花数万买回一堆没有实际效用的保健品。
一言蔽之,由于保健品市场的需求上涨过快,监管体系的动作还没有跟得上行业增速,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使得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肃清也非一夕能成。
此外,的保健品商家多将目标客户定为中老年人,导致产品线比较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国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而膳食营养补充剂在国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
据统计,美国市场上的膳食营养补充剂种类在2012年时已经超过5.5万种,产品涵盖各类人群,大约一半的美国成年人报告说“过去1个月中至少服用过一种膳食营养补充剂”,比如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