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所有的智能手机都奔着一个方向发展:一水的金属机身、隐藏式天线带,一样的后置双摄,甚至差不太多的Home键。那时人们不禁感慨智能手机同质化太严重,怕是已经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
然而,如今各家智能手机却让人大开眼界,光“全面屏”这一项就让厂商玩出了不少花样。在经历了广告营销、明星代言之后,手机厂商们终于把重点放在了技术上,新技术成为了智能手机新的卖点。
正是这些新技术,让智能手机变得丰富多彩,每一部和每一部之间出现了差异。下面我们就说说这一年中让智能手机“脱胎换骨”的新技术。
“Face ID”下的“刘海屏”
去年,苹果公司首次将Face I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脸解锁带到iPhone上。它的诞生彻底让苹果去掉了沿用多年的Home键,而代价则是在屏幕顶端留下一条“齐刘海”。
Face ID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取代了使用多年的指纹解锁后,iPhone X做到了彻底没有“下巴”,距离真正的全面屏仅有一步之遥。并且从另一个角度说,它的出现也解决了背面指纹识别破坏机身一体性的情况。
在接下一段时间里,许多安卓厂商尝试模拟Face ID,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人脸解锁”。这些“人脸解锁”和Face ID有本质的不同,它们是通过前置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并没有对识别对象进行3D建模,而是直接在2D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暗光情况下这些“人脸解锁”几乎不能工作,并且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无法用作支付手段,也不能彻底取代指纹识别。
伴随着这些2D版“人脸解锁”,越来越多的手机加入到“刘海屏”的阵营,并且由于不需要太多空间放置新技术的零部件,这些手机的“刘海”做得比iPhone X短小精悍许多。
至此,手机市场出现了一大批“刘海屏”产品。不过关于人脸解锁这项技术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安卓阵营的3D人脸解锁
安卓手机厂商们深知2D人脸解锁在安全上的缺陷,所以也仅仅把这项技术作为一种体验带给消费者。不过他们也未曾放弃对3D人脸解锁方案的探索。终于,小米8透明探索版上我们看到了首个安卓阵营的3D人脸解锁。
与iPhone X的人脸解锁不同,小米8透明探索版没有选择散斑的探测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编码方式,简单来说是在人的面部投射规律性几何编码图形来记录面部特征。而后,OPPO Find X也使用了具备3D结构光的人脸解锁技术;vivo也在研发TOF(Time Of Flight)方案(通过光脉冲的飞行的时间探测面部的景深信息)的3D人脸解锁。
在这个过程中,OPPO没有选择“刘海屏”的形式来承载3D人脸解锁技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以伸缩的机械机构。这在“刘海屏”逐渐成为手机同质化下一个标志的时期,带来了一股清流。
和iPhone X不同,增加可伸缩的机械结构成功地避免了“刘海屏”,让手机顶部彻底被屏幕占据。而在追求“全面屏”的道路上,安卓厂商首次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苹果的道路。而采用机械结构换取“全面屏”的不止OPPO一家,还有vivo。
苹果不用的屏下指纹成为安卓厂商的宠儿
与苹果、小米、OPPO不同,vivo并没有急着采用3D人脸解锁技术,而是更加看好屏下指纹技术。于是在手机的解锁方案上,行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以iPhone为首的彻底抛弃指纹改用人脸解锁的3D结构光方案,而另一种则是屏下指纹技术。
对于安卓厂商来说,屏下指纹方案会更加友好,因为安卓厂商们不能像苹果一样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软件生态,让Face ID诞生时立刻、马上得到支付宝等软件的支持。
而屏下指纹就不一样了,它仅仅是将指纹识别模块放在屏幕下,说白了还是指纹识别,不需要支付软件重新适配。这样一来对于安卓厂商来说,屏下指纹似乎更靠谱一些。
在屏下指纹的发展史中,不得不提到vivo,这家公司首发了屏下指纹技术,并且量产了。从第一代识别不太准确,解锁速度不太理想,到现在已经完全能够胜任日常的解锁、支付等工作了。
而在拥有屏下指纹之后,vivo做了一项大胆的设计,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机械机构,这几公司把小巧的前置摄像头模块放到了vivo NEX的机身内部,只有需要它的时候,它才会从手机内部弹出。
3D结构光的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