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了屏下指纹,vivo也没有放弃研发3D人脸解锁,就像上文提到的,他们选择的方案叫做TOF。这套方案在原理上和iPhone X、小米8透明探索版都不一样,它的优势在于可识别的距离最长可达5米,而其他3D结构光方案最远可用距离在1.2米左右。
更远的有效距离,让厂商们有了新的想法。其中OPPO把本该用于人脸解锁的识别技术放到手机后置镜头上,通过这颗3D后置镜头来实现3D建模。在OPPO的构想中,采用TOF方案的后置3D镜头能够用在3D试装、AR装潢、体感游戏等方面,至于最后能做成什么样子,还要看今年十月的OPPO R17 Pro有怎样的表现。
还有一些很“吓人的技术”
自从华为P20 Pro发布会的一次采访之后,“很吓人”的技术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人们都在猜测,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口中“很吓人”的技术到底是什么,就连华为官方也开始拿“很吓人”的技术作为宣传点,在新技术到来前做一波宣传。
所谓“很吓人”的技术,实际上是指华为通过对系统各个层面的优化梳理让手机性能大幅提升,尤其是一直处于劣势的游戏性能方面,这就是所谓的GPU Turbo技术。
在此之前,华为就发布了首款采用三颗徕卡镜头的手机P20 Pro,在手机变焦和夜拍能力上有很大提升,可谓是赚足了眼球。
而在今年的IFA展会上,华为旗下荣耀品牌公布了下一代Magic 2手机,通过“滑屏”的方式将前置镜头等组件隐藏在机身内部,试图用这种设计扩大屏占比。事实上,这种结构和之前OPPO的做法类似,只不过将电动升降式结构改为手动式。
就目前来看,这种结构在各个厂商看来还颇有争议。一些厂商已经准备好要发布类似的新品,而一些厂商则认为它不是当前最好的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从这一年来手机新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厂商们对智能手机的宣传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价格优势、广告营销、明星代言到如今关注技术本身。小米靠着MIX的设计打了个翻身仗;苹果的3D结构光技术带动了行业;vivo因为屏下指纹技术赢得了一批粉丝;OPPO凭借双轨潜望式镜头让许多网友黑转粉;华为“很吓人”的技术也赚足了眼球。
上游产业链技术的成熟,再加上厂商本身投入的加大,使得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也正是这些新技术让智能手机变得更有趣,也更有看头,而不仅仅是在小细节上挖空心思,让所有手机看上去没什么不同。
虽然行业中仍然会有不断跟随的手机厂商,但好在领头的不再只是那一家,厂商们也注意到技术才是关键,开始挖空心思寻找新的玩法。这对于整个手机行业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好事。(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