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个令今天的文青还念念不忘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以杰克·凯路亚克和艾伦·金斯堡这对基友为主要代表人物。此二人就是“野狐禅”爱好者。艾伦·金斯堡就非常勇于实践中国的佛禅文化。
△ 穿着居士服蹦迪的艾伦·金斯堡
杰克·凯路亚克还著有《达摩流浪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禅宗的那种“顿悟”式的洒脱自在拯救了迷茫一代一比吊糟的生活,把他们拉出LSD的灵魂深渊,回归阳光下美好的人生。
△ 格雷戈里·柯尔索在巴黎的阁楼里
自青铜时代起,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人文文化、不同的哲学理念和美学诉求。它忽而鬼魅抽象,忽而雄浑写实,忽而原始朴拙,忽而精美繁复,充满了诗意。
我们甚至没有办法用一个词语和概念去定义“中国风”应该是怎样的。它是一种很高级的审美,而我们却不太会传承。
自清末国家动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故宫圆明园被毁,许多珍奇流落海外,人人扼腕叹息。弱者不配或者说根本没有办法驾驭如此深厚的艺术,于是“中国风”开始了一场与我们漫长的告别。
△ 1860年,圆明园内的英法军队 (英军随军画师绘)
如今,人人都知道“中国风”好,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喊口号,走形式,心里没有那种历史的责任感,也很难有。所以我们才会看见,那些在艺术作品中生硬地套用中国风元素,让人无法领会其内在精神的娱乐流行。这是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非常遗憾的双重失落。
这不禁让我想起著名时装艺术家木心说过的话:
好比一瓶酒。希腊是酿酒者,罗马是酿酒者,酒瓶盖是盖好的。故中世纪是酒窖的黑暗,千余年后开瓶,酒味醇厚。中国文化的酒瓶盖,到了唐朝就掉落了,酒气到明清散光。“五四”再把酒倒光,掺进西方的白水,加酒精。
传承是一件最难的事。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都是那么肤浅。
最近,百雀羚就联合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建福宫花园举行了一场“致美东方生活美学论坛”活动。
来自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百雀羚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此共同探讨“中国风”的东方生活之美,分享对古今生活美的真知灼见。
传统中国美学强调由某一特定的艺术门类或表现形式发端,在不断提炼、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上溯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而往往这种精神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问。故宫这座凝结中国智慧、传达中国审美的艺术圣殿,为有志之士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作为年销 177 亿的中国 NO.1 护肤品牌,百雀羚深谙此道,也在理念和方式上不断创新,探索传统艺术精髓,挖掘华夏文化内涵,展现新时代的东方美。不是那种简单的龙凤纹样,而是古老东方美学的意蕴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近年来,故宫在将传统文化融于现代生活的探索与实践上备受瞩目。各种故宫周边让大家玩的不亦乐乎,比如前段时间风靡微博的“朕知道了”胶带、蠢萌的动态“雍正行乐图”。都让人感觉有趣、新鲜、贴近生活。
不仅如此,在线上,故宫还建立了数字故宫社区,在新媒体领域持续发力,尝试通过更加亲和的方式把庄严肃穆的皇家文化传递给公众;在线下,展厅改造、仓储式展陈、原状陈列、扩大开放面积等措施,都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感知这所座宫殿所承载的浓厚的文化底蕴。
百雀羚与故宫的这次合作,也同样不仅仅是符号和图像上的合作,更是一次理念上的合作。这一次,百雀羚不仅在护肤上传承了“中国风”的姿态,这一次,百雀羚还携手故宫文化珠宝设计顾问钟华设计限量《美什件》、《方胜》礼盒。
△ 故宫文化珠宝设计顾问钟华女士
百雀羚这一次的“雀鸟缠枝美什件”创意,古典中带着俏皮,俏皮中透着精致。“亮彩悦容霜”、“珍藏唇膏”、“双头极细眉笔”,三位一体。眉笔、唇膏、底妆的结合,正若宫廷女子峨眉微扫轻点朱唇,略施粉黛。
△雀鸟缠枝美什件
色彩和工艺上采用传统“金镶玉”的技法
失蜡法、錾花法
将秘藏在乾隆秘密花园倦勤斋中的江南元素
融入细节的毫厘之间
△ 形于方胜纹饰的「百雀羚肌初赋活燕来胜礼盒」
多年前,百雀羚曾是几代中国风女神的“御用护驾”,如今她依然引领东方美学的时尚风潮,把中国风的东方美学融入每一位消费者的生活中。
唤起每一位东方女性的心中对东方美的热爱,让更多的人理解以故宫文化为代表的中华遗产也能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