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导演宁敬武进行了分析。“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需要三四年的累积,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剧本要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打磨,还需要有两年左右的制作、上映周期。在这种背景下,现实题材能不能还有这么大一个产量和完成度,未来仍有待市场检验。”宁敬武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则认为,从创作角度看,现实主义的道路要越走越宽。今年不仅有《我不是药神》这类悲情式的现实主义,也有像《一出好戏》这样的荒诞假定的现实主义,也有《无名之辈》这样黑色幽默风格的现实主义。因此,没有统一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是非常宽广的。我们在欣喜于现实主义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主义的多样性问题。
3.从时尚消费到全民消费 消费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猫眼研究院2018年度电影市场观察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观影人次增速放缓,但观影年龄层更加广泛,更多30岁以上观众走进电影院,为观影人次增长贡献约3.4个百分点,看电影从年轻人时尚消费行为,变成全民娱乐消费行为。
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在为未来产业发展打开新的空间。2018年,互联网企业的深度介入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2014年3月,阿里收购港股“文化中国”,8月正式更名为“阿里影业”,阿里的电影版图大幕徐徐拉开。随后,阿里注入自己旗下的淘宝电影、娱乐宝业务,并以阿里影业为主体战略投资大地影业及博纳影业。
2018年4月,阿里入股万达,在产业链上下游、制作、影院等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涵盖了“电影制作+电影宣发+版权授权”的产业链以及“在线售票平台+影院售票软件”的票务产业链全部业务。而在2018年3月,腾讯斥资33亿元拿下光线传媒所持新丽传媒27%的股权,两大互联网巨头在电影产业领域的博弈如火如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迎来新的产业格局。
而从中国电影在世界的版图看,2017年,全球电影票房为39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24亿元),中国电影票房成为名列北美(美国、加拿大)之外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单一国家地区第一大票房市场。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应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好作品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硬道理,要有效提升我们的原创能力,尤其在编剧这个环节要加大投入,加大资源的配置,让编剧环节成为支撑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饶曙光说。
他认为,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推进结构性优化,不断增强中国电影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提升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特别是用电影化的方式、高科技的方式、观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大对青年电影人才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电影新力量不断涌现出来,为中国电影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要在创作中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现实主义创作表现出影响观众、影响市场的特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钟大丰认为,现实主义电影进入市场后,如果它的故事与大众无关,就满足不了观众的期待和新鲜感,因此创作要满足观众现实情感的需求,把现实中人们的情感转化到故事中。
“我们还要坚守那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工匠精神,让每一个项目都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饶曙光说。
记者 李慧 姚亚奇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7日 05版)
+1
【纠错】责任编辑: 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