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健身房靠卖年卡、打包私教课盈利,这使得企业负债率非常高,一家健身房只能靠吸纳新会员来滚动现金流,根本无心去提高服务质量。但一个线下门店,只能覆盖周边3-5公里,竞争激烈时也就2公里左右,而区域居住人群和流动人口有限,3年左右也就开发得差不多了。”一位早期在中体倍力负责管理的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这也是有些传统健身房不断新开又不断关闭的原因。
在王昕看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核心区域健康房接近饱和,传统健身房获客难度加大,新型健身房对传统健身房带量很大冲击,而且大量的资深教练也自己成立工作室,影响了传统健身房的发展。
康海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奈地表示,传统健身房确实存在员工赚钱、教练赚钱、销售赚钱、老板不赚钱的尴尬局面。“以我们2000平米的一个健身房为例,房租、人员成本等需要65万元以上的成本,如果没有管理好的话,很容易亏损,但以健身教练为例,一个接近00后的健身教练,稍微高一点的业绩加上一对一教学服务,一个月能拿三四万元。”
亟待转型
“传统健身房经营模式的弊端在于经营费用较高,在高销售费用支出的同时,健身客户获得的营销体验却很差。其次,这些传统健身房的服务能力不高,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定制等。除此之外,传统健身房囿于地理位置选择和数量较少等问题,客户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达健身房。”王昕说。
王昕认为,未来传统健身房可以朝以下几个方向转型,即向互联网健身房、高端场馆、新型健身工作室转型。
如高端场馆精品健身房为主,此类模式主要目标也是改善客户体验,销售与教练实现角色分离,场馆建立独立的销售团队,教练只负责教学工作,薪酬体系变成底薪+课时费,不再与销售抽成挂钩,教练实现课程体系的标准化统一化。
如互联网健身房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节约成本,智能化系统降低运营管理成本,通过线上APP+线下门店的形式,完成即时咨询、预约课程、手机支付等。并且互联网健身房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除此之外,这类健身房客单价低,能够吸引更多新手体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行业中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健身企业,互联网健身房有效解决了传统健身房存在的部分痛点,目前业内品牌有超级猩猩、乐刻、光猪圈等
不过,互联网健身房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其二次消费产品未得到开发,盈利能力不强。运动氛围不足,智能化电子设备缺少交流性。而且互联网健身房的场地规模一般较小,健身器材的种类少、服务不完善。基于以上几点,互联网健身房很难在有限的场景空间里提升服务体验,并在快速扩张中保证品牌的塑造。
康海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他们也是传统健身房,正在转型路上,在她看来,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便利服务,但她并不看好那些利用碎片化24小时健身房,她认为半夜就是应该休息,再继续健身有违生理规律,而且晚上也不安全。
“我们在寻找差异化服务,比如跟广州大三甲医院一起为孕产妇提供健身方案,我们也针对短期消费人群推出次卡,同时加强二次消费,如消费自有品牌的健身用品等。” 康海鸾说,他们在加强健身房的社交功能,消费者可以像在星巴克一样在休息区交流甚至工作。
开发关联服务也是增加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如与健身相关性比较强的理疗康复、美容按摩、推拿、营养补剂等,据了解,在美国健身房盈利结构中,周边商品与补剂占80%。
沙利文在中国健身房行业概览报告指出,中国健身房行业三大趋势,即线下线上进一步融合,健身房数字程度上升,对消费者而言,线上平台极大改善了消费体验,健身房也能直接与客户接触,如keep等健身app前期依靠线上运营,拥有大量客户资源,2018年keep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线下健身房,既帮keep巩固了客户,也增加了新营收渠道。
另一个方向则是盈利多元化发展,向产业链上下延伸,如一些健身房开始利用自身场地资源,对外提供场地租赁、团体授课等服务,开展运动器材、营养补剂、运动服装等运动产品售卖等,如一兆韦德与阿迪达斯合作售卖其产品;另外则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服务多样化发展。随着健身需求逐渐多样,健身目的也不尽相同,除了提高身体素质,还有享受运动乐趣、减轻压力、社交等多重需求。
“从业态分析,私交工作室、共享健身房、智慧健身房等新业态不断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从服务看,目前针对女性塑形、减脂等服务较多,现在也增加了男性健美需求、青少年锻炼需求、中老年运动损伤复健需求等,甚至借助高科技设备,用可穿戴设备对消费者运动、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等。”沙利文报告指出。
实习生陶凯伦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刘德宾 SN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