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从演唱会出发,娱人制造覆盖了大型演出、电视节目、票务代理、影视制作、艺人经纪、文化基金和相关文娱产业等多项业务领域。
作者 | 阿布
9月的台北仍是盛夏,天王郭富城一连两日在台北小巨蛋举办个人演唱会,似乎让热度更甚。两日的演出座无虚席,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这是郭富城时隔七年再到台北举办演唱会。绚丽多姿的灯光、变幻多端的舞台,这场酣畅淋漓的演唱会在3个小时后落下帷幕。灯光渐暗、粉丝离场,喧嚣渐渐沉寂下来,略显空旷的场地内仍有不少工作人员在忙碌。
作为幕后的操盘手,这也仅仅是娱人制造普通的一天。娱人制造内部,将员工分为A、B、C三组,每组20人,一人一岗,机动灵活。
工作人员似乎早已适应了这种繁忙,与几米之外舞台传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和粉丝时不时的尖叫不同,场内的娱人制造安静的运转着整个体统和流程。董事长炎炎直言:“在演唱会领域,我们奉行的是无对手论,大家共同携手共同发展。”
至今为止,娱人制造已先后操盘了郭富城、张学友、黎明、周华健等众多华人巨星以及林肯公园、玛丽亚凯莉、bigbang、李敏镐等国际巨星的大型演唱会。从演唱会出发,娱人制造覆盖了大型演出、电视节目、票务代理、影视制作、艺人经纪、文化基金和相关文娱产业等多项业务领域。
除了善于舞台前的明艳变换,在资本层面上,娱人制造也开始暗暗布局。如今,这个亚洲文娱领域的巨星推手正试图走向全世界。本刊获悉,娱人制造即将向纳斯达克提交IPO申请,一旦完成上市,娱人制造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登陆国际娱乐市场的文化娱乐公司。
千场演唱会背后的夫妻档
2016年,郭富城“舞林密码”在香港上演,原定8场的演出因为强烈的反响增加到15场。炎炎回忆,这场演唱会的百变智能舞台总投入5000万,光演唱会的设备器材就已经达到了200多吨的重量,舞台设备更是耗资3亿人民币打造。这次合作加深了郭富城团队与娱人制造的联系。在此之后,郭富城团队与娱人制造敲定了“百城、百场”演唱会的独家合作。
这笔体量大、地域广、耗时长的合作,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上半年,娱人制造携手郭富城,脚步踏过半个中国,1月在澳门、3月深圳、5月上海、6月北京、徐州、珠海三地、7月湛江、8月海口、9月台北。今年下半年,还将在香港、西安、成都、重庆以及海外各国火爆开演。
业内鲜少有这样能掌控全球巡回演出的操盘手。
事实上,诸如郭富城、张学友以及bigbang、玛利亚凯瑞这样国际明星的歌唱项目掌握在极少数的演出公司手上,这不仅需要演唱会公司具备很强全国网络和制作、宣发、商务和执行能力,还要有能力掌控全球巡回式的大型演出。
在业内,娱人制造几乎是“0差评”。不仅是郭富城,黎明、周华健、林志颖、张学友、林肯公园等世界级艺人都曾与娱人制造合作。“明星在选择合作方的时候,也会经过层层选拔,近年来一些明星演出时发生安全事故等,所以执行、安全、调度等能力都在他们考量的范围内。”炎炎表示。
拨回1997年,娱人制造首次在内地进行了拼盘演唱会。在此之前,创始人炎炎是一档日播节目的主持人,与港台艺人关系融洽,另一位创始人吴歆则从温州起家,开始演唱会内容的输出。强强联手,成为初代内地演唱会的操盘手。
当时,娱人制造刚刚起步,团队不大,炎炎回忆,6个人仅用了6天的时间就在山东完成了一场拼盘演唱会。首次尝试大获成功,让娱人制造的中心逐渐从娱乐节目转移到演唱会策划之上。发展至今,在演唱会这条主线上,娱人制造一直是无对手论,娱人一直持开放的态度和全世界的同行合作,也正因此,娱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
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文化产业日趋向好,经过十余年的积淀,娱人制造在业内奠定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2014年,炎炎带领团队南下,到深圳创立了大本营。“相对于深圳,山东还是比较保守的,深圳的位置与港澳比较近,我们也能更快的接收到一手港台明星的资讯。”当时,娱人制造制定了“左手资本、右手娱乐”的战略路线,一方面在深圳深耕演唱会业务,同时在北京设立了巨星龙,开拓影视资源和负责艺人经纪。双管齐下,力图能实现更快的发展。
“我一直相信选择大于努力,我们成立之后一直是先定目标,后定路径。”炎炎提到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走向世界”。
在出发向全球娱乐产业进军前,娱人制造早已脱离了单一的演唱会筹办方,成为集演出、影视、艺人经纪、文化基金、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国际文娱集团。
演唱会经济大旗下的资本版图
近年来,演出市场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演唱会、小剧场、相声、歌舞芭蕾等演出形式迭出,让这一领域越发火热起来,不过炎炎也坦言,行业利润正在下降。“艺人的演出费用比早年大幅度提升也是利润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种因素叠加下,演出票价开始不断上升。票面价格更是在不断突破极限,演唱会门票价值千元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促成演唱会高票价的原因有很多,制作成本、安保费用、人力支出等都是客观因素,但是粉丝在购买高价票后能否拥有等值的观看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明星本人市场影响力的延续性。
虽有Live Nation这样的全球巨头成功的先例,但中国能否复制这样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