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次Keep的“裁员”风波实际上颇有点接锅的味道。
我们都知道,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十年有一个黄金发展期,充分利用了资本和科技的红利,但是从2018年开始,整个圈子其实都不太好拿资本的钱了,自然,补贴扩张的红利时代也过去了,这种情况下,企业要转变经营思路和模式是很自然的事儿,而在这个背景下,人员的灵活性是必要的。
就拿地推来说,一位洗衣连锁的创始人曾告诉【商业街探案】:“他们过去在外面到处跑着打仗行,但是企业要降本增效,做精细化运营,让他们在办公室做解决方案,他们坐不住。”
后来这位创始人干脆把这部分人全部裁掉,过程很艰难,他说的也很实在:“我命都快没了,要脸还干嘛?” 而其他一些大的平台,包括美团、口碑饿了么的地推团队在这两年间也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因为平台要盈利业绩了。
每个领域的实际情况都不同,但是大家都面临着从蒙眼狂奔到降本增效的过渡,人员效率在这个时候尤为重要。键盘侠可能很少考虑过,及时关掉没验证过的新业务,及时淘汰掉业绩不合格或者已经不适应新业务的少部分人,是对企业内大多数员工负责。就如那个洗衣连锁的创始人,老板如果一直考虑脸面问题,到某一天问题尾大不掉的时候,考虑的就是要不要命的问题了。
所以,让人无奈的是,人们对企业倒闭员工失业似乎有足够的宽容度,但是喜欢对还活着甚至发展得不错的头部企业进行人员的优化指手画脚。这在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奇怪但是有趣的现象:
大环境可能确实不太景气,而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的变动又容易撩拨到人们敏感的神经,仿佛自己的焦虑就此被验证了。就拿Keep这次的裁员风波来说,其引爆舆论的一个重要的传播标签是“程序员节裁掉程序员。”
而程序员的处境恰好是过去互联网结束粗放生长的重要“成果”,比如华为这样的标杆公司隔三差五就来一次有关大龄程序员的生存危机,阿里一个不知道真假的“P8拒绝35岁”迅速上了知乎的热答——在互联网蒙眼狂奔时轻松拿到高薪,在公司要降本增效时受困于“内卷化效应”中产梦破碎,所以,“Keep裁掉程序员”的标题等于又一次唤起了人们的普遍焦虑,至于“Keep到底是不是砍掉研发,裁了多少程序员”,在这种焦虑弥漫的氛围里,反而没人去关注真相到底是什么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Keep真的是接锅的。但作为明星企业,当Keep勇于承认自己也要时刻保持人员的灵活性时,分析清楚背后的逻辑,也有助于我们认真理解健身这门生意,目前在中国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到底应该怎么玩。
赛道是对的,有人跑错了
Keep这次其实是接了几个领域的锅:
除了其他领域从企业本身到员工的中年焦虑蔓延开来外,健身业内的不消停也让人们有点风声鹤唳,比如行业曾经的明星浩沙健身在今年夏天正式传出创始人跑路的消息,其他大大小小的健身房也不停曝出停业倒闭跑路的消息,这个想必关注健身的朋友在平时都是有耳闻的,所以一听说Keep裁员,难免第一反应是“线下不行了线上也不行了?”继而有人觉得这是资本大佬撤出健身赛道的信号。
这确实是小题大做了:只要宏观经济还过得去,健身永远是人们生活的基础需求,这一点其实毋庸置疑,哪怕有些人只是朋友圈健身装时髦,但也说明了社会主流对健身的态度,至于如果经济持续下行……那很多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就不只是健身业的问题了。
当然,大家也知道,中国和国外的健身房有太大的区别,比如国外很多健身房实际上跑步机不多,会把大部分器材资源和空间投入到龙门架、深蹲架这些举铁性质的项目,但国内一般来说一个比较经典的健身房样子是:两大排跑步机和椭圆机,一个不算太大但也过得去的游泳池,每日免费团课,这些是引流的重要资本,然后类似深蹲架、龙门架这种训练的核心器材每样放一个,导致正常健身人士不得不陷入到抢器械的境地。
简单来说,这种健身房其实做的是社区健身:打磨时间的老人、学习游泳的小孩、无脑跑步跳操的小姐姐、资深健身爱好者。
一位健身爱好者告诉【商业街探案】:他常去的健身房还有拳击擂台、乒乓球台子等设备,总之健身房恨不得一下子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把人吸引过来,慢慢开发出能交钱上课的会员,等到资深会员学会了不买课了,健身房把周边流量吸干吸引不到大量新会员会费了,营收开始困难,困难了怎么办呢?压榨教练,逼教练多开课,教练开不了课就流失,换个地方打新,健身房优秀教练走了后会员更不愿意续课了……就等着倒闭吧。所以有人说健身房应该开在大学门口,为什么呢?每年都有一茬新人补位。
这其中有健身业从业门槛低,经营理念过时的主观问题,但确实也面对着这个行业最本质的问题:健身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靠一时热情支持的,反人性的东西,其一定是入门容易留存难的生意,而传统健身业目前来看,依靠其原来那帮人的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很难破局。
而让国外的先进经验来中国开健身房呢?也未必行,老外的成熟思维可能压根不理解国内目前健身房种种多样化的,甚至可以说光怪陆离的健身需求——比如健身五分钟拍照一小时。再举个例子,欧洲有个健身服饰品牌叫GASP,其男训练短袖的最小尺码,袖宽也不是大多数亚洲人身材可以承受的,指望这些人拯救中国的健身业,不现实。
这就是Keep的机遇和挑战:既有的规则需要外来人来打破——这也是资本过去和将来都会持续看好Keep的原因,但Keep需要面对的健身业传统问题,其实一个都不少:
会员在线下可以上课偷懒下课狂吃,那么在Keep上练完了一样可以狂吃炸鸡啤酒;
会员在健身房头一个月每天练习,热情百倍第二个月直接消失,在Keep上也可能打卡两个周之后就天天大众点评找霸王餐券了……后者永远比前者更开心,也更容易吸引人。所以,你用外卖平台的用户粘性、留存率和活跃度对比Keep,这个不公平。其他企业做的事情需求就在那儿,考验的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执行能力,而Keep除了考验企业的战略管理执行能力,还要和人性对抗,甚至同时面对大量的萌新启蒙和资深爱好者的平衡,这注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也注定要不断试错。
当然,从目前看, 其实Keep在这个层面做的还不错,至少在这一波讨论中,我们看到用户其实不在意Keep到底有没有优化,而是更关心Keepland的课能不能再好约一点。
和人性作战,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