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因为传统健身房在如今的健身环境里总会遇到涸泽而渔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所谓种种私教开课乱像,其实从根本来说就是健身房在开了一年后,高质量会员的流失大于增长,导致健身房在盈利压力下的走形。而就拿我们在前文说到的社区健身房为例,到了那个时候,转型的窗口基本已经没有了,因为你总不能把游泳池埋了都装上龙门架。
Keep从互联网健身起家,相比传统健身房有三个最核心的优势:
1、基于互联网和Keep的App,大量的萌新通过Keep App入门,就意味着不断有新鲜血液流入。
事实上,国内现在的健身教育普及才刚刚开始,“我担心练一个月练成施瓦辛格”以及“我每天拿着杠铃在家里抡圈怎么不瘦”的人大有人在,光健身知识普及这个赛道以及带来的市场增量就大的很。
2、基于互联网的特性,Keep很容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以及服务,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而线下健身房目前看基本很难摆脱卖课的恶性循环。
3、Keep可以基于数据优化产品及业务,也能低成本试错及时止损。
比如Keepland的选址、Keep轻食的品类应该怎么设计等等。当然,Keep在过去也面临一个最核心的劣势,就是和用户的联系有点弱,直接联系点少,所以Keep在推出各种硬件产品,比如手环、跑步机,实际上都是直接和用户沟通的渠道,据悉,Keep的一款单车马上就要问世了。
而很多人质疑Keep为什么做线下,为什么“不务正业”卖吃的?实际上他们自己健身一下就知道了:
一个人动作做得对不对,锻炼效果的差距特别大,所以需要有人线下指导,同时一个人在家练很难坚持,所以需要线下的氛围,这就是Keepland的基本逻辑。
至于“三分练七分吃”这个大家也都知道,所以Keep要做轻食,最终保证的是自己能够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所以这就是Keep这些年扩张业务边界最基本的逻辑,健身业就要求企业要有产品和服务矩阵:
第一,让资深健身爱好者便捷有效率地获得全套的解决方案;
第二,在用户坚持不住要退出健身的时候,总有一样产品能够让他和这个圈子保持关键。比如一个承受不住运动之苦的小姐姐不妨碍在Keep上买轻食。
如果只聚焦在某一个产品或者服务,最终面对的问题其实是和传统健身房一样的:早晚涸泽而渔。专注到团课的超级猩猩在今年融资后号称要发展私教业务,说明也意识到了只做团课是有问题的——逻辑很简单,能坚持团课下去的人会员一定会成长,对进一步的塑形要求,否则他们可能就慢慢流失掉了。
这也说明直到今天,健身赛道到底怎么玩,其实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样本可以遵循,这一点上,不断扩张、试错、迭代应该是企业的常态,Keep要保持人员的灵活性,其实恰好说明Keep如今更懂健身了,知道还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觉。
当然,可以确定的是,Keep所有放出去的业务一定要有一根线收拢,这根线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果没有底层数据的打通,前端产品各自为战的价值就很有限,比如围绕一个用户的成长周期,如果智能推荐系统不能够针对性的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他会对Keep庞大的产品体系感到迷茫,如果轻食和运动的卡路里换算不能打通,用户可能就不知道自己每天该做多少运动,吃多少热量的卡路里。
所以,其实程序员的焦虑也完全没必要蔓延到Keep,未来的Keep一定是这样子的:在前端会越来越像一个传统的健身机构,懂健身懂用户,而且能够有效地触达,而在后端必须有一个智慧大脑来保证对前端的支持,这是Keep在健身业下半场的竞争力保障,所以Keep怎么可能放弃程序员呢?
来源于:商业街探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