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丢羊》、《雪葬》、《甘南情歌》、《金城档案》等一批优秀的本土影视作品脱颖而出。在这背后,离不开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营影视和专业化影视人才团队的成长。对本土文化加以挖掘后,独具特色的本土影视作品内化为城市文化特色,成为展示兰州形象的亮丽名片。本土影视的路怎么走,又该怎样走出去,如何走得好、走得稳,仍是影视从业者共同思考的问题。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更多高质量的本土影视作品,在陇原沃土诞生,再走出这方土地,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打出影响力,是广大市民的期待。
德艺坊相声演员李治恒(吉娃娃):我对兰州的影视最早的印象,是小的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叫做《牛肉面的故事》。我自己亲身接触到则是在甘肃省话剧院上班以后,那时候拍话剧《老柿子树》,后来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让我觉得很骄傲的是近年本土影视作品的突破,如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丢羊》等。
甘肃农民报编辑侯小宝:通过参观电影小巷,我惊喜地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经理室的空座位》《夺虎连环计》,原来都出自兰州电影制片厂。尽管兰州本土出品的电影在全国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依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坚持着,如《丢羊》《雪葬》等,虽不是成本极高的“大制作”,但也发人深省,展现了甘肃的风土人情。作为读者,我衷心希望兰州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时不要拘泥于本土,邀请全国各地优秀的影视制作团队、知名影星前来拍摄,进一步提高兰州电影的影响力。
城关区委政法委工作人员柳佩佩:本土电影承载着一方文化,地域色彩浓郁,值得我们守护、发扬。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骆冠军:悠悠岁月60载,老一辈电影人倾尽心志艰苦奋斗。时代在变迁,内容在更替,创新思维永不枯竭,电影艺术的发展是永不止息的,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用新的审美视觉去实现。影视制作应该通过观察社会,了解并满足大众不同的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例如,现在院线电影消费者以青年人为主,可以适当融入未来科幻题材的大脑洞电影。本土电影发展应当注入新的文艺元素,用电影艺术语言来与人沟通对话,既不失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有国际化的文艺个性与世界电影艺术接轨。电影艺术说到底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宝藏,我们爱看欧美大片,因其制作和构思的独特视觉魅力吸引我们;反之,外国人也欣赏我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影视艺术。做足文艺有个性,做到艺术无国界——这尽管是我一个青年人的理想,也是当今时代影响电影艺术发展的大思潮。
中国能建甘肃院宣传专责樊立龙:六十载沧海桑田,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砥砺前行。进入新时代,衷心祝愿甘肃本土影视在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特色民族风情这片沃土上,拍摄出沾有汗水味、泥土味、人情味的好作品,承载陇原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空城旧忆:在商业市场上保持灵活运转,保证票房恒定的收入,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Jony:近年来众多本土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一代代有情怀的兰影人传承与奋斗。希望未来能在院线看到更加市场化的本土作品。
@蔡睬:山城风景、重庆方言,是电影《疯狂的石头》的黄金配角。反之,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也带火了这座城市。本土影视可以予以借鉴,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都可以放在兰州取景拍摄,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我们应该看到,本土影视不仅有过去和回忆,还有美好可期的未来。电影小巷的尽头,不止是兰影厂,更应该通向更为广阔的中国甚至世界电影市场。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骆陇霞文/图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晚报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