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政府官网
主要变化有四个方面:
1.加强化妆品新原料管理,实行注册+备案+简化报告; 2.加强对化妆品注册申请人和备案人的管理,加大惩戒。比如,会要求从事安全评估的人员应当具有医学、药学、化学或者毒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具有5年以上相关专业从业经历。 3.对化妆品的分类进行了重新制定。特殊化妆品包括染发、烫发、祛斑美白、防晒以及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特殊化妆品以外的为普通化妆品。这一改变,简化了产品分类。 4.功效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依据可以是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数据或者功效评价资料,并应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网站公开依据摘要,接受社会监督。这一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其中,最引发行业关注的是对化妆品原料管理的内容。
对化妆品来说,创新很大程度建立在对原料上,产品的功效也是通过原料来体现的。
对比过去版本的条例,规定“使用化妆品新原料生产化妆品,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实际上,企业一般没有走注册流程。
在新条例之前,我国对化妆品原料的管控实行正面清单,也就是说,按照《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只有在这个目录里的原料才能使用,而其他国家普遍是对不可使用的原料进行限制的。
从下表对比可以看出,相比进口化妆品新原料申报量,国产化妆品新原料申报量较少。即使早在2011年《化妆品新原料申报与审评指南》已经实施,但这份文件并没有提高新原料审批的批准率。
导致国产化妆品低批准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原料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对外交流的窗口能直接与专家沟通、动物实验数据要求与2013年欧盟全面禁止动物实验的化妆品法规相违背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国产化妆品技术创新不足。
原本全球在市场流通的就有上万种化妆品原料,而被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中的只有8,783种。
新条例采用目录管理+审核备案,这就意味着国家放开了新原料的使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企业创新。
图片来源:化妆品法规服务官网
到时对于没拿到“资格证”的品牌,可能就要完~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分三个角度看它的具体意义:
①新条例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把小企业直接挡在门外,使得新原料管理像化妆品标签标注管理一样的严格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助于提升国产品牌的信任度; ②鼓励了原料创新研发,给原料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③从严惩罚,把责任明确到责任主体。通过提高违法力度,在提高违法成本后,推动行业规范化。早在几年前,化妆品行业通过实施“两证合一”等政策,加强监管后,部分不规范的企业就被淘汰了。
现在,新条例即将颁布,整个化妆品行业或又面临洗牌。没能力在配套设施上跟上新条例的杂牌企业最遭殃,只能在那苟延残喘。
解释完新条例的内容和落地的意义,我们再来看一下,它对我国的化妆品行业影响有多大?
2
新条例影响是什么?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化妆品产业链,它分为原料、生产、品牌、渠道:
1.原料商:多为化工企业,提供化妆品生产所需的有效成分、表活、油脂等基础原料及包装包材。
国外原料商领先于国内原料商。第一梯队主要是掌握着相对先进工艺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欧美商家,包括AshIand(亚什兰)、BASF(巴斯夫),我国的原料商目前处于第三梯队,代表公司有华熙生物(688363.SH)、天赐等。
2.生产商:分自产、代工,大公司以自产为主,小品牌多选择代工。代工方式按代工厂的参与程度又分为 OEM(仅生产)、 ODM(研发+生产)、OBM(建立自主品牌)。全球的大型生产商有韩国Kolmar、意大利Intercos、我国的诺斯贝尔等。如宝洁、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自建工厂。
3.品牌商:在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掌握产业定价权,代表公司有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研发+营销并重,品牌整体集中度较高,但有下降趋势,竞争激烈。在国内,海外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相比本土品牌更具优势。2016年,市场份额前十大彩妆品牌占比47.9%。
目前,国内美妆市场是什么情况呢?
国产化妆品的市占率逐渐提升。据《2019中国化妆品产业演进及投资价值研究》白皮书,2019年,国产化妆品占据56%的中国化妆品市场。
但这里面的公司普遍规模较小,竞争较弱。国内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已超过5,000家,中小型化妆品企业数量超过90%,但它们的市场份额不到20%。
中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他们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我国化妆品市场中,CR10达到70%,而这里面绝大多数是欧美品牌,雅诗兰黛、LVMH、欧莱雅等。2018年天猫双十一美妆个护类销售中Top5品牌均为外资,且外资品牌占比超过70%。
受益于CS、电商渠道,国产品牌逐渐兴起。国产品牌整体的份额从2009年的13%提升至2018年的21%。但这些品牌凭借价位友好的优势,在大众市场的份额居多。
整个行业也是乱象丛生,鱼龙混杂。一些自主研发能力差、科技含量低的小品牌,常常以模仿成功品牌为生。比如:“海蓝之谜”被山寨成“深海之谜”。
Top20的品牌市占率在逐渐下滑,可见国内的美妆市场极度分散且分层明显,高端市场又缺乏代表性的本土品牌。在全球市场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化妆品公司里,没有国产品牌的身影。
国家放开化妆品原料使用,一方面给了在与国际知名品牌多年合作的过程中,涌现的技术成熟、品控严格的中国代工厂机会。
国内大概有3,000多家化妆品代工厂,而被业内人所熟知的化妆品代工企业大概占总数的1%,例如,科丝美诗、韩国科玛、诺斯贝尔。
诺斯贝尔,中国最大的化妆品OEM、ODM企业,中国本土唯一一家年营收超过10亿的代工企业。国内主要经营面膜的品牌中,大部分出自诺斯贝尔。拥有33条面膜生产线,日产面膜400万片。
合作品牌:屈臣氏、妮维雅、佰草集、曼秀雷敦、韩后等。近年来业务扩展,也跟国际化妆品知名品牌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