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运动消费市场形势大好,但传统健身业却遭淘汰。业内将原因归咎于“预付费制”到了问题爆发的时间点——过分依赖“预付费制”来捆绑会员,意味着健身房与教练、销售混为一体,而付费过后的服务质量又参差不齐。
曾在健身房干过兼职的小林告诉界面新闻:“资深教练的销售提成很高,课时费加上销售提成,几乎是六四开,教练拿六成,健身房四成,总之大部分教练是拿50%-70%。”
长期研究健身行业的广州怪兽体育总裁陈柏龄认为,受益于互联网健身的发展,用户获取健身内容及课程的形式越来越多,给传统线下健身行业带来冲击。
当传统健身房受挫,新型健身品牌则逆风起飞。
以超级猩猩为例,这家明星企业在2019年完成3.6亿元D轮融资,成为继Keep之后又一家完成D轮融资的健身公司。
与传统健身业一样,超级猩猩的健身房选址在商圈、购物中心的首层或零售层。但其店面更小,不提供澡间,成本得到控制。
有别于传统年卡模式,单次付费是新型健身房的卖点。“课种更多,按次消费,不会充了卡就跑路的健身房,降低健身门槛,”黄晨说道。
作为“互联网+健身”品牌,超级猩猩在网上约课和签到,运营效率更高,减少人力派宣传单的模式。
有些新型门店还拥有上课系统HOLOFIT,让用户及时观察到健身时的心率数据和规范动作。
这些擅长数字运营和线上互动的健身品牌,其优势在疫情期完全显露。当大部分健身房仍在考虑是否做线上时,他们已经快速建立起影响力。
线上健身机会几何
随着在线直播反馈热烈,包括超级猩猩、乐刻在内,不少公司正考虑把健身直播常态化。媒体平台PP体育也在尝试过后,考虑将健身作为一个新的内容突破点。
疫情结束后,在线健身将成为一个需要竞争的新战场。
实际上,国内互联网健身很早曾短暂流行过。
2014年,在国外健身行业的影响之下,健身O2O逐渐火热起来,以预约教练和场地为切口的网上平台陆续出现——打破“预付费制”的消费模式,通过单次或按月付费的形式,减少消费者的前期成本支出。
但那个时候,这些互联网健身平台多以中介的角色存在,难以绕开与健身房之间的利益纠葛。为此,健身房教练们甚至曾联合抵制在线平台。
与此同时,传统健身房课程体系不成熟,大多数用户的健身习惯未被培养,线上选课的需求并未激发出来。最终,互联网健身项目纷纷回归线下。
直至近两年,以Keep为代表的平台出现,在线运动健身客户数量才快速增长。
据Keep发布的《国民运动生活大赏》数据报告,2019年,该平台拥有2亿注册用户,平均每周锻炼4.64次,每次锻炼时长平均20分钟。
此次疫情似乎为在线健身带来发展契机,但业内人士认为,风口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首先,“看不见摸不着”的线上指导,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
当过兼职教练的小林说:“线上授课怎么知道动作掌握得怎样,会员也弄个摄像头直播给教练看吗?私教要因材施教,连会员的动作都看不仔细,很难调整训练。线下就容易多了,面对面示范,整节课都心里有数。”
用户的体能参差不齐,令居家健身风险更高。
2016年,单车健身品牌SoulCycle被会员起诉,原因是教练没有认清用户的运动状态,错误要求其“骑快点”,导致用户骑行失控摔下单车,左脚踝严重损伤。
与此同时,需求会在“居家、隔离”状态结束之后慢慢消逝,“预付费制”都没能建立的习惯,很难让居家运动成为常态,包括为了社交的健身目的,都是接下来线上健身会面临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线上健身的变现能力遭质疑。
从事健身教练20年的李欣认为,“更多用户还在免费使用软件,所营造的健身社交性、盈利性、商业回报都没有体现出来。线上健身品牌打造线下体验店,从线上向线下导流很困难。”
去年,美国健身巨头Peloton递交招股书,引起关注。它以家用健身单车/跑步机+订阅直播课的模式,五年内成长为独角兽,但实际并未摆脱亏损状态。
与此同时,直播平台的庞大流量,在为健身行业引流的同时,也会冲击在线健身课程的精准覆盖,不利于付费会员的转化。
即使是此次线上健身的得益者,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亦认为, 线上直播确实不为盈利考虑,主要给健身用户交付价值,线上课程无法代替线下,只是特殊时间段内对线下服务的一个很好补充。
尽管如此,这次大型健身直播活动为线上线下的融合提供了试验场。
这场试验最中肯的结论是,无论传统健身房还是新型品牌,未来或将带来更多“线下健身房+线上视频辅导”的产品模式,为偶尔无法到店的用户提供线上体验。
漫长的寒冬过后,适应变化的健身房才能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