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破解开发区发展制约的迫切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截至今年10月8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开发区全部实行“管委会+公司”体制,构建起“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新管理体制。同时,做活“人”的文章,实行全员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激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一次全面的改革”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会议
2019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后,市委于当年7月16日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传达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东营市《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成立市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市领导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调研,对改革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省里要求‘尽量不设置改革条条框框’,给了开发区‘改革的标准就是加快发展’这样的导向,使得开发区改革能够放手改革。‘7+10’改革事项,开发区都已涉及,是一次全面的改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发区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拟定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化运营改革实施方案》,将改革创新工作列入“大竞赛大比武”考核内容,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每月一督查、一调度、一通报,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各项工作。
此次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体制,即瘦身强体。按照“大部门、扁平化”要求,管委会实施瘦身强体——
除保留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个从事科研创新的事业单位外,整合归并46个内设机构,设置7个工作部门,机构压减率达到80%。采取“派出机构+街道”模式,有效承接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卫生健康等工作实现有效剥离。结合社会事务剥离,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移交、成熟一批、移交一批”原则,同步推进权力下放、人员下沉,逐步向街道下沉206项社会事务审批管理事项,比《东营市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指导目录》多出103项,同步向街道下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力量,确保工作接续、服务提速。建立支持园区发展工作机制,赋予开发区对派出机构和街道的考核评价权、干部任免提名建议权,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有效凝聚发展合力。
不仅下放事权,更要下沉力量。开发区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在街道的层面上推动街道干部力量下沉,成效明显,街道科级干部下沉的力量超过50%,“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的机制运转较好。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可对驻区机构干部提出任免建议、对其支持园区发展进行考核评价。
解决“人的动力”这一核心问题
人的问题、人的动力从哪里来是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对规模较大的开发区而言,改革要同时兼顾社会和谐稳定。
开发区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李相会表示,开发区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三个导向:其一,既然改革倡导的是市场化趋向,就要摒弃“推走谁”“淘汰谁”的思想。其二,不从人事的角度而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问题,改革将是一次重新出发、重新梳理、找准自己位置的好时机。其三,要把人的工作做得细之又细,在依法依规推动改革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通过广泛谈心谈话,高度关注每一名同志的心态变化。
改革以全员聘任制为抓手,实行全员KPI考核和绩效薪酬,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有效激发内生动力。经过改革,人员调整比例为——
从严控制管委会人员数量。管委会工作机构的员额总数控制在256名,不超过随职能剥离划转编制后的行政事业编制数量,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通过首次聘任,管委会工作人员由改革前1232人压减到219人,人员压减率82%,留出37名(14.4%)员额用于招聘产业发展、经济管理等高水平专业人才。
突出配强经济一线工作力量。打破编制身份限制,选聘熟悉资本运作、“双招双引”、企业管理的人员向开发运营企业集中,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8家开发运营公司组建后,企业工作人员由改革前112人增加到249人 ,增加率222.3%。机关事业单位7名处级干部、10名正科级干部交流到企业任职,4名招商公司业绩突出人员聘为企业正职,共46名同志通过选聘得到提拔重用。
进一步拓宽选聘范围。面向全国全市公开选聘优秀人才26人,包括管委会兼职副主任2名、管委会工作机构副职4名、开发运营企业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3名,以及“双招双引”、经济管理、调查统计、文字综合等工作人员16名。
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国栋表示:“最可贵的地方是调动了人的积极性。由于资源和政策向园区倾斜,大家积极到主战场上发挥专业、能力和潜力,干劲十足。”
“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此次改革的一大看点亮点,是园区市场化管理运营。5家园区公司的设立,使得开发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所有区中园全部实现市场化管理运营的园区。
按照“平台化+专业化”方向,开发区积极培育开发运营市场主体,剥离开发运营职能,与管委会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具体做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