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各城市的增绿效果不断显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也面临着枯枝落叶等园林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的困境。
那么,园林垃圾该去往何处?显然,园林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目前,我国除了粉碎还田、堆肥还田等生态化模式外,还诞生了许多让人脑洞大开的应用,催生了不少网红“打卡地”。
走进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门口一幅独特的“西山全景图”让来访者眼前一亮。用柳条、海棠、紫荆等园林垃圾制成的立体雕塑,展现了西山林场8.9万亩山场的地形地貌。不远处,利用海棠、五角枫、白蜡等修剪枝条制作的“春耕图”,形象地再现了京西地区春季农忙景象,唤起人们对农耕生活的回忆。在该公园,园林垃圾会被分类收集利用,比如粗度超过10厘米、通直的枝干会被制成木质座椅,满足游客的休憩需求,而不直的枝干则会被制成绿地提示牌、大型鸟巢或者昆虫旅馆等。各种奇思妙想,利用园林垃圾制成的有趣的动物置景,在公园随处可见。园林垃圾变身靓丽“风景线”,让游客与园林垃圾“零距离”,为垃圾分类提供了“活课堂”,也极大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
园林垃圾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还能为城市织起多彩“地毯”。2020年冬天,天安门广场一改过去用绿色无纺布覆盖广场绿地的做法,首次使用利用园林垃圾加工而成的彩色“木地毯”覆盖地表。这种有机覆盖物,既抑制了扬尘,又为冬季广场景观增添了色彩,近年来已成为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等地重要园林工程项目中的标配。园林垃圾经过破碎、染色后,成品如碎锦、似真花,五颜六色的“花瓣”回到它们的出生地,一层一层地覆盖住裸露的土地,它们或出现在城市的树穴中,或出现在花坛中,或出现在景观大道上,单调呆板的土地顿时变得绚丽多姿、蓊郁盎然。
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新路径让人“惊艳”的背后,是垃圾分类理念的深入人心,是新技术新观念相结合的红利。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展示新时尚最好的方式就是与时尚同行。笔者认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追求环境美的信念越来越坚定,在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更大可能性的同时,也给垃圾分类这样的“简单小事”带来了巨大的产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