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膳食指南明确,老年人应当保持适宜体重,体质指数(BMI)最好保持在20.0—26.9。进入老年期后,无论是过胖还是过瘦,都不应采取极端措施让体重在短时间内产生大幅变化,应该分析可能的原因,在饮食和身体活动方面进行适度调整,使体重缓和达到正常范围。
“高龄老年人更需要关注体重变化,因为体重下降是高龄老年人营养不良和健康恶化的重要信号。”孙建琴提醒,由于生理功能严重衰退,消化吸收能力减弱,高龄老年人营养不良、贫血、肌肉衰减、骨质疏松和衰弱等发病率很高,需要更精细化的营养支持和医学营养补充,特医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营养补充剂都是重要的营养来源。养老院、医院和社区应加强对老年人的营养筛查和指导,必要时在医生和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为老年人补充营养。
在合理营养的基础上,新版膳食指南建议老年人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积极主动参加户外活动,延缓肌肉衰减,这也是保持适宜体重的重要途径。
张坚介绍,阳光下的户外活动有利于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同时能增强骨质,提高脊柱及全身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减少肌肉衰减的发生与发展。他建议老年人运动时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选择多种方式的身体活动,尽量让全身得到锻炼;尽量多选择散步、快走、太极拳等动作缓慢柔和的方式,以免过量活动引发肌体损伤或跌倒等不良事件;减少看电视、玩手机等久坐和静止的时间,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导致局部肌肉劳损,诱发或加重腰肌损伤、腰酸背痛、心肺功能下降、头晕等。
误区③:进食只为满足生理需求
许多人认为进食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独自就餐和多人共同就餐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不然。进食不仅是一种生理行为,也是一种社交行为,所以才有“人多吃饭香”之说。新版膳食指南将“鼓励共同就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强调。
“肌体功能减退,味觉、嗅觉、视觉能力下降等,都可能影响老年人的食欲。”张坚表示,老年人食欲下降有多种原因,有的受药物影响,有的受情绪影响,例如一些独居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郁闷的情绪,这也会造成食欲下降。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群体活动,许多人一起制作和分享食物有利于愉悦身心、激发食欲。
对于一般老年人,新版膳食指南建议,家人、亲友应劝导和鼓励老年人一同挑选、制作、品尝和评论食物,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人、亲友的关心与支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政府、老年人服务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在为老年人建造长者食堂、老年人餐桌时,还可以鼓励和组织老年人积极参与制作和共同进餐,营造良好的进食氛围。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特别需要有一个集体进餐的环境,要努力为独居高龄老年人创造集体进餐的机会,帮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孙建琴说,鼓励居家的高龄老年人同家人一起进餐,高龄老年人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食物的制备,这样有助于增加食欲、增加进食量;对于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则需要加强陪护就餐,细心观察老年人的进食状况,保障用餐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膳食指南提醒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测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缺乏。对高龄老年人而言,要经常监测体重,关注体重丢失。张坚认为,这样能及时发现营养问题和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链接
全国老年营养改善行动(2022—2025年)
今年10月20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老年营养改善行动的通知》,决定2022—2025年在全国开展老年营养改善行动,明确老年营养改善行动由全国老龄办组织领导,中国营养学会组织实施。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二级巡视员齐新杰介绍,老年营养改善行动以提升老年营养健康素养、改善老年人营养健康状况和提升卫生健康系统老年营养健康服务水平为目标,从宣传营养健康知识、加强人群营养干预、提升营养健康服务能力和开展老年营养健康公益活动等4个方面具体推进,推动老年人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落实,发布老年人营养健康相关科学标准,建设全国老年营养服务队伍,提高老年人及涉老服务人员营养健康知识素养和技能,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