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影视配音存在节奏不统一、语感不贴切、声音不准确、感情不真切等问题,在实践中应以原片风格为基准,人物性格为依托,文化差异为背景,真实情感为支撑来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升我国影视配音的质量和艺术品味。
关键词:影视配音;人物性格;文化差异;真实情感
一、影视配音的定义和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的存在形式丰富多样,影视配音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1]。从广义上说,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任何声音要素进行处理加工的艺术创作活动都叫影视配音,如音乐的选配,动效的制作,解说台词的录制,最后的合成等。狭义上的影视配音,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专为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及群声等语言的后期配制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类型十分丰富,可分为影视专题片配音、影视广告配音、影视栏目配音、影视剧人物配音、影视剧译制配音等诸多类型。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论述当前影视配音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优化对策。影视配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揭示影视主题、补充和丰富画面和调动观众情绪三个方面。
(一)揭示影视主题
我们可以用影视配音来揭示和表达影视主题。当大家提到《大话西游》时,周星驰的经典对白家喻户晓:“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一定要给这份爱情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被人们用作互侃的玩笑。而音乐的表现力是无限的,它既可表情,亦可会意。当大家听到《二泉映月》时,我们会从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悲苦和凄凉,从中感受到旧社会街头艺人心灵的痛苦和辛酸的生活。音响比音乐更具形象性,它的三维造型比音乐来得更具体、更真实,如大海的潮水声、汽车的喇叭声、不同的风声、鼎沸的人声等,当人们听到这些配音时便会联想到对应的场景。配音不但能创造画面形象,如果将特定配音加载或赋予某一画面,那么画面具有的意义和内涵会更丰富生动。
(二)补充和丰富画面
音乐更具联想性,它给人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富有理性的美感,它可以让观众根据自己的体验、兴趣、意志和爱好去展开联想,通过联想充实、丰富画面,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更富有表现力[2]。音乐不但具有空间上的造型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表情会意功能,这种表情会意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感情色彩,这是画面无法表达的。在影视制作中巧妙地利用音乐的表情会意作用,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参与情节的积极性。如《毕业生》《寂寞无声》和《卡萨布兰卡》这些影片,大家一听到旋律就马上回忆起经典影片的内容,以及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调动观众情绪
用音乐渲染氛围、营造气氛比用纯粹的画面更有效,更能抓住观众的心。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尾,主题曲《我心依旧》不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人公在当时环境下的复杂内心世界,而且也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影片主题和观众的精神得到升华。在电影中,这段音乐被多次使用,循环往复的哀伤旋律,不仅实现了故事情节的转场和过渡,而且升华了主人公在泰坦尼克号上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主人公为爱牺牲的奉献精神,女主人公对失去男主人公的无限痛苦。这比任何人为的痛苦、流泪、解说都来得简洁、含蓄和巧妙。
二、影视配音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影视配音普遍存在节奏不统一、语感不贴切、声音不准确、感情不真切等问题。
(一)节奏不统一
现实中,往往出现声音跟不上画面节奏,有时过快,有时过慢,出现影音不同步,画面上的人物已经说完话了,嘴已合上,话语声音还没有进行完的情况;有时也出现人物的嘴还在动,但声音已结束。在旁白的配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场景已经转换,我们的配音还在进行,出现影音两张皮的情况。配音时,配音演员的声调和背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不统一,配音员不熟悉背景音乐,不了解音乐的主旋律和节奏,不能根据音乐来控制自己的语感和节奏,使配音与音乐达到水乳交融、自然顺畅。译制片出现节奏不统一的情况最常见,由于语言不同,表达同一个意思时,用英语只需要很少的音节,但是用中文却需要多个音节和词汇,它们所占用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这就要求配音演员在配音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语速和节奏。
(二)语感不贴切
语感是快速、直接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理解、分析、吸收全过程的浓缩。语感是一种相当高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实践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产生丰富多彩、全方位立体感的感觉。在阅读时,不仅能敏锐、快速地抓住语言文字要表达的真实信息,体味感情,感知语义,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语感能力差,在接触语言文字时,只能领会其所承载内容的一鳞半爪,甚至曲解其意。影视配音要求配音演员用自己的声音所表达情感和画面所表达的意境一致。在语音准确的前提下,画面人物的配音所承载的感情色彩也必须准确。字音准,语气也要准。同样几个字,在不同场景下,从不同人物口中说出,感情色彩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电影《阿凡达》中,“我看见你”多次出现,每一次都有其所独有的感情色彩,是深沉还是兴奋,是高兴还是痛苦,都不完全一样。旁白也是如此,是叙述语气还是议论语气,是悲哀还是幸福的,特别是一些反语,要认真斟酌。配音语言不仅要规范、标准,还要注重自然美,语感美,不能太过雕琢、刻板。在译制片配音时,尤其要注意语感和原片的一致性,上海译制厂的一位老配音演员说:“与原影片相比,我们配音的语调总是比原影片高”。近些年来,观众也提出不少类似问题,为什么原影片中人物说话自然动听,女主角的嗓音沙哑、低沉。当经过配音处理后,女主角的声音全部是一个味道。由于中国语言艺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配音艺术摆脱不了台词朗诵的味道,认为美丽女星的声音和她们的外貌一样光鲜,把中国传统的语言美赋予她们,造成语感和实际不符的尴尬效果。
(三)声音不准确
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声音,“声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影视剧配音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更要注重人物声音的准确。要注意声音色彩的明暗,位置的前后,共鸣的运用等。无论是新闻、广告、专题,还是人物、景观、事件,配音都是画外之音。影视配音时,要求配音演员忠于原片,忠于画面,为人物进行语言的二次创造。配音演员应积极调动自身声音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去贴近原剧人物,使影片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富有立体感。如电视剧《西游记》,悟空是一个轻快活泼的形象,他的配音演员要以高音共鸣为主,声音位置也应偏前。八戒的形象则截然相反,他的配音要以低音共鸣为主,声音位置也应偏后。译制片配音时,如果直译,往往会影响人物性格以及作品意境。如英国影片《追寻铁证》中,男主人公说:“我离不开你,我们要么一起冲出去,要么一起死在这里,不能一个活着一个死掉。”在配音时,直译会造成声音和画面的不协调,如果意译为:“你甩不掉”,则很好地将俩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表现出来。
(四)感情不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