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配音过程中,同样一部影视剧,向观众传递同样的信息,由于配音演员的不同,他们的处理方法也会不同,最后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因此,感情的投入对配音工作至关重要。配音不仅要传递影片内容,更要传递人物感情。把影片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声音外化出来,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去调动观众、感染观众。在配音中要做到以情感人。有的配音演员不能深入生活,贴近原影片人物的举手投足,向人物靠拢、向原片贴近。把握影片人物性格不准,不能让自己的声音完全融入到角色之中去,让自己和剧中角色合二为一,让观众忘掉配音演员的存在。在实际录音过程中,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跳场次”录音时,配音演员不能保持情绪的一致、声音与节奏的有效衔接。有的配音演员对影片的时代背景了解不透,对剧中人物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了解不透。对剧中人物的规定情景的感受不具体、敏锐,抓不住人物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感情不能随着剧中人物的节拍走,不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三、影视配音优化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要着重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以原片风格为基准、以人物性格为依托、以文化差异为背景、应以真实情感为支撑。
(一)以原片风格为基准
配音演员是在演员形象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再创作,这种二次创作必须忠于原片的风格。配音演员要清楚影片是国产的还是外国的,是喜剧还是悲剧,表演风格是生活化的还是戏剧化的,反映的是城市生活还是农村生活。如果影片反映城市生活,就要用城里人的语调、语气和一般惯用的语言。反映偏远山区的生活,就要用比较生动的不加掩饰的语言,最好不用书面语,农民生活单纯朴实,如果他们说出的话彬彬有礼,充满诗意,势必造成视觉与听觉的混乱。要深刻理解原片的主旨,善于向原片索取内容。紧随原片的创作思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还原原片风格,从多方面索取,要紧追不舍,毫不放松。要了解原片的背景,掌握其思想内涵,认识其风格体裁,分析其语言特征,把握剧情发展的脉络,摸清人物的气质音色,深刻理解人物的感情。要抓住人物的行动和逻辑思维,探求其内心世界。只有清楚人物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才能走进其内心世界,准确生动地展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实录以前,要把影片分段,反复观看,结合原片进行准备工作。在一遍遍的重复放映过程中,在找节奏、对口型、排时间的同时,要反复琢磨演员的表演分寸,语言起伏等。把向原影片索取的第一手资料、阅读影片有关材料、以及与导演演员之间的交流所得相互结合,循着影片人物的思想,把人物形象的声音在自己内心进行合理化的构思,运用声音、语言等把人物的声音形象再现出来。
(二)以人物性格为依托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但有特点可循。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好勇爱斗,粗枝大叶,却不失细腻、精明。《甄嬛传》中的甄嬛温柔娴淑,通情达理,却不失内心的果断、刚毅。影视剧中的基调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基准。为已经确定了人物基调的角色进行配音,对于配音演员来说,准确把握其人物性格、语言基调,才能做到画声一体,淋漓精致地表现影片的主题,渲染影片的气氛,突出影片的艺术价值。配音演员应该以影片人物性格为依托,做到声音和画面的天然融合。在吃透原片的过程中,要向原片中角色不断靠拢,从角色的性格模仿入手,跟踪角色的思想变化,由内及外地把握行为逻辑和性格特征,进行再加工。从影片角色出发,顺着他的行为逻辑、性格特点去配音,就连音调、音色都要模仿,只有让你和他的性格相似才能实现形似,才能形神兼备。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配出有生命的语言、有性格的语言。以人物性格为基础,客观对待演员的表演。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通过体会原片,体会演员的表演风格,努力转化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最大限度地融于影片中的角色。客观看待演员的表演,寻找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和自身理解的差距,客观地再认识人物形象,与原片演员达到形神合一[3]。清楚准确的认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处理不足或不符合实际之处,主动进行弥补,最大限度的符合原作原貌,为影视作品添彩。
(三)以文化差异为背景
在译制片配音时,要注意外语和汉语的发音不同,根据各自语言节奏的断连设计口型,按照画面场景的转化和人物表情配音,更好地体现影片的韵味。在翻译时,根据文化差异,发挥创造性,按意思变通,找准气口,然后再关掉参考音,借助人物形象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这样的配音就能严丝合缝。从原作出发,吃透片中人物形象,从画面和文字感受人物语言的意义,了解原著的文化背景,吃透文化差异,让观众更好地接受、理解原片的艺术内涵。要认真阅读原作,理解它的结构和内容,细细品味原著的文化气息,领会创作者的构思和创作思路。在观看原片过程中,采取跟读的方式,以停顿位置为气口,一致启口和收口位置,如有必要,可以颠倒或者改编词汇,也可在原话位置寻找近似画面。配音演员要有平民意识,降低姿态,躬身听取来自普通观众的声音。专注的倾听可以让配音演员思维清晰、逻辑严谨,将对方传达的内容尽快吸收和消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主旨,解答问题,使交流通畅地进行,使原片更好地体现本土化特色,从而达到电影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四)应以真实情感为支撑
“感情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感情的载体”。[4]生活中每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总是受思想感情的支配,而思想感情需要靠一定的语言、语调来表达。“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情感的产生是各种外界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是人的行动和意志的结果,它们互相依存,相辅相成。配音演员始终保持一颗关注外界事物的心,深入生活中,切身感受、体验,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二度创作中赋予原影片生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积累生活中的情感经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一样,有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等特征,配音演员需要深入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语言去传递感情。要利用情景再现来丰富情感、调动联想。配音演员在看原片稿件的时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先看拍摄的照片,展开联想,把稿件的内容和大脑中的景象联系起来,调动情感。把自己的感情化为角色的感情,把自己放在影片角色的位置上,融入到影片角色的情境之中,在自己身上激发起和角色相似的情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中,找到准确的语言色彩,煽起情感的火种,用自己有血有肉的语言去表达影片角色的心灵之火。加强感情运用,切实把握配音的色彩分量,注意声音的变化,使之充满活力。要增强语感,有很强的语感就能使我们的语言多层次、多样化,要注意用声自如,选取自如声区,选取最佳音量、最佳音域。人物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变化,走跑跳卧等不同形体运动状态,摇头、耸肩、扬眉、张嘴等细小动作,都是演员刻画人物、表达内容、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总的来说,体态语言对有声语言起到补足、替代、重复、强调等作用,使人物有声语言的目的更鲜明准确。配音演员在要结合原影片的体态语,投入真实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提升影片的感染力。
四、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