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法国文化席卷羊城 2014-05-10
歌剧《卡门》剧照。
法国民谣圣母凯伦·安。
法国戏剧演员朱利安·高拓。
核心提示
2014年是法中关系史上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是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在这个五月,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和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将向广州市民推介法国五月艺术节。据法方透露,本届法国五月艺术节的部分活动将在广州举行。作为已经举办了20多年、亚洲最多样化的艺术节,今年它的活动将超过120个,可谓广州街坊一道丰盛的法国文化大餐。
于此同时,中法文化之春也在今年迎来了它的第9个年头,它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要求而创办,如今它已成为法国在海外最大的文化节及中国最大的外国文化节。从4月到7月,从电影到戏剧,从舞蹈到音乐,从视觉艺术到新媒体艺术,从文学到面向青少年观众的演出,将向中国观众展现法国艺术与学术上的活力与创新。所以,如果你留意刚刚过去的这个4月,甚至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就不难发现,整个广州早已被浓郁的法国风情所覆盖。
当然,包括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在内的不少音乐场馆和演出商也瞄准时机,将各类法国音乐舞台艺术引入广州市场,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不仅有法国竖琴大师梅斯特向观众展现这种古老乐器的魅力及生命力,还有法国当红创作女歌手Keren Ann(凯伦·安)在星海的演出,还有在法二胡演奏家果敢的精彩表演,法国现代舞大师的现场互动体验活动等等,可谓一周汇聚法国艺术精华,当然,更重头的还在后面——将于6月27-29日在广州大剧院上演的歌剧《卡门》,这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1874年法国作曲家比才将此作品改编成歌剧,这部比才最后的旷世杰作,也代表着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歌剧的最高成就,势必会给6月的广州带来金色的浪漫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3月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更好地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1
■浪漫的背后
香颂民谣:音乐的“混血”
青年的共鸣
4月26日,在广州的舞台上有个人物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法国民谣圣母、当红创作女歌手Keren Ann(凯伦·安)。德高望重的法国音乐泰斗亨利·萨尔瓦多在83岁时还会被凯伦·安音乐里的清新气息陶醉,而在他2000年的新专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毫不遮掩其激赏的演绎了5首凯伦·安创作的作品。其实,反过头来,看看这位法国音乐天后又是如何受到中国年轻人热捧的过程,可能对我们更有启发。
和很多从未在中国发行过专辑的歌手一样,凯伦·安对自己在广州受到的欢迎感到吃惊。其实,我们可以大略梳理一下她在中国传播的足迹。据广州的音乐人回忆,早在2002年广州体育西路的唱片店进的货里有很多法国音乐,最初买的人不多,因为从来没有任何国内的资料介绍过法国音乐。后来从法国实验音乐的“女魔头”布里姬特·芳坦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音乐感冒了。直到凯伦·安2002年10月发表的第二张专辑《 La Disparition》,唱片封面上她的那件翻毛白衣服帅气逼人,颇有种女中豪杰的味道,加上非常有质感的包装,以至于她在广州的唱片很快脱销。
有人说凯伦·安的歌适合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咖啡厅播放,其实大家都听不懂法语,都是“法盲”,但一点也不影响大家对法兰西流行音乐的营养吸收。那么这种音乐又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呢?谈到凯伦·安的嗓音——甜,但是和“甜姐”杨钰莹不同,得益于她复杂的遗传基因——父亲是俄国以色列混血,母亲是荷兰爪哇混血的关系,在发表了两张法语专辑之后,就彻底投入到英语歌曲的创作中,这为她在世界乐坛打下半壁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竟要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里让人们喜闻乐见,仅仅靠抒情悦耳的嗓音,是会很快就被淘汰的。
回想一下她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法国流行文化的浪漫和野性毫无疑问地影响着这位乐坛娇女。琼尼·米歇尔(老牌加拿大民谣女伶)、塞尔日·甘斯伯格(法国“情色音乐教父”)这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音乐宗派,却不约而同地流进了凯伦·安还未停稳的音乐港湾。尤其是甘斯伯格兼歌手、创作人、诗人、作家和导演等10种身份,更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流行文化的标志,加拿大最具诗人气质的民谣女歌手琼尼·米歇尔则在旋律性上深深启蒙了年轻的凯伦·安。
谈起法国音乐,人们不约而同会想起香颂。但凯伦·安并不想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传统香颂歌唱家,人们发现在她清新的歌声下,其实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光斑,却准确地定格了21世纪青年的真实想法:勇敢,孤寂;憧憬,老成。也许连凯伦自己也感到意外,这个专辑从不打榜,只在网络电台播放、歌词需要翻译才能让中国歌迷明白的独立音乐人,竟已积累到如此高的人气。从现场来看观众大多数是20到30岁的年轻人,表现低调的凯伦在台上也并不多言,然而,即便是一句简单的“Thank you!”,也会引发台下一阵阵的惊声尖叫。她用忧郁的嗓音歌唱“柔情的年龄、伤逝的爱情、飘然的落叶、草地上的信”,想必触动了不少青春年少又敏感的心。虽然语言不通,但在她唱到《La Disparition》时,台下无数歌迷轻轻地合着曲调哼唱。也许,对于处于迷茫期的人尤其是中国大学生而言,凯伦·安的歌曲真能令他们“暂别心中的执迷和浮躁”。
也正是从专辑《La Disparition》开始,凯伦在民谣中加入了更多爵士和布鲁斯的元素。迅速地,中国的歌迷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地亲切地称呼她“法国的陈绮贞”,“都市民谣诗人”等。借了陈绮贞的光,凯伦凭借邻家女孩般的外形、梦幻般清澈透明的嗓音、包揽词曲创作的功力以及同样轻柔伤逝的歌唱主题,很快在网络上流传开来。随着音乐与网络的日渐融合,像她这样的从未在中国进行过宣传和推广的“民间偶像”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