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迹斑斑的健骑椅。
坐落在乱草丛中的健身器材已是“缺胳膊少腿”。
前些年,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我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基层乡镇、农村建设了大批健身设施,此举不仅有效提高了群众的身体素质,还改变了一些农村群众的陋习。如今,这些健身设施的现状如何?记者作了一番深入调查。
在长达半个月的走访中,记者先后深入到广宁、封开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却是不容乐观。由于长年在户外经受日晒雨淋,记者发现部分健身器材已严重老化,锈迹斑斑。此外,记者还发现不少健身器材已损坏,有些吊桩健身器的拉环不见了,有些健骑机上已没有座垫,有些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镇级健身广场有的成为摆设
镇级体育公园多数是由省、市体育部门或体育彩票中心以及社会热心企业捐建的,由于受镇域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少体育公园都建在镇政府门口或镇政府里面。记者调查发现,平素鲜有群众到这些镇级体育公园健身。此外,记者还发现一些建在街头广场的体育公园,已成为停车场、建筑垃圾堆放场……看着都令人心痛!
“因为这里是山区,镇区本来就比较狭窄,没有多余的地方修建健身广场,只好在原来仅有的篮球场边上安装了一批健身设施。”近日,广宁县木格镇一位镇干部告诉记者:“现在镇里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又没有地方停车,有些车主就把车停进了篮球场。现在,我们已想方设法在镇政府旁边开辟出一点空间,新建了一个健身广场,群众以后健身就有新的地方了。”
村级健身设施多已无法使用
安装在农村里的健身设施成为了这次调查的重点。记者走访了几个村级健身广场发现,很多公共健身器材基本都“缺胳膊少腿”或“粉碎性骨折”,几乎没有一种健身器材是完好无损的。
封开县渔涝镇上安罗村多年前就建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周边也安装有乒乓球台、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但如今,篮球架上只剩下一块篮板,篮筐早已不见了,地下则堆满了木料和河砂;乒乓球台也已裂开,儿童游乐设施周边成为了杂物堆;而在不远处的小杂货店里,缺少了健身设施的村民又回归到了麻将台前……
“以前这里的村民在饭后都会到健身器材上伸展一下筋骨,不过自从这些器材损坏以后,就没有人去摆弄它们了。如果有人把这些健身器材修理好,我们也会继续使用。”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之所以损坏成这样,主要还是村民们对健身设施保护的意识不强,不按规定操作使用。特别是小孩子,他们经常拿棍棒或硬物在健身器材上敲打,造成损坏很正常。”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他们也渴望有人能把这些健身器材修理好,但村里没钱,上级又管不到,“我们也没有办法!”
在采访中,有不少村民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修复这些破损严重的健身器材,还大家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
市体育局:新装设施有三年保修期
到底全市有多少受损的健身设施?它们该谁管?能否修复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
“这些健身设施的来源有几部分:一是省、市体育部门援建的;二是镇、村筹集资金建起来的;三是一些爱心企业或个人捐建的。因为平时没有人报上来,目前我们也不清楚全市有多少需要修复的健身设施。”该负责人还解释说,新安装的健身设施,厂家一般都提供三年的保修期,要是三年之内坏掉,可以直接打电话给厂家,请他们的技术人员上门维修。
该负责人还表示,这些公共设施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护好这些设施并不仅仅是产权单位的事情,他呼吁广大市民也要自觉行动,爱护好这些公共健身器材。
记者手记
街头、公园、(村)社区的健身设施,它们在方便市民健身的同时,也是市民身边的一道风景线。损坏的健身设施不但给健
身者带来不便,还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对此,记者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维护,定期更新,不让健身器材超期“服役”。同时,健身
设施是为公众服务的,广大市民群众也应该像爱护自家财物一样爱惜它们。只有这样,我们的健身环境才会越来越好。文/图西江日报记者陆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