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翠园社区爱心小厨房“总厨”吴松鹤戴着一副老花镜,正在社区办公室内认真记账,将当天买菜的账目一一记下。今年11月1日,翠园社区爱心小厨房正式开张,为辖区7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有着八年厨师经验的社区志愿者吴松鹤担任爱心小厨房“总厨”,为搭伙的老人们变着花样提供爱心午餐。在感恩节当天,得知爱心小厨房经费紧张的情况后,一对八旬老夫妻主动送来一万元爱心款,用于补贴爱心小厨房日常开销,让社区和老人们十分感动。
早上五点出门一直忙到下午三点
昨天下午1点多,记者来到葑门街道翠园社区,在社区办公室里,一位身穿白色厨师服的老人正坐在桌子前,认真地记着当天的账目。这位老人名叫吴松鹤,今年68岁,是社区志愿者,也是社区为老服务项目爱心小厨房的“总厨”,每天来此搭伙的老人的饭菜都由吴松鹤负责。
记完当天的账目,已经是两点半了,吴松鹤又急忙来到爱心小厨房内,做起了大蛋饺。吴松鹤告诉记者,根据爱心小厨房的菜单,这是第二天的主菜,吴松鹤必须在当天先做好,然后第二天再回烧一下,一来可以使菜肴更入味,二来也能让菜更软糯,符合老年人的口味。
等着一切忙完,已经是下午三点了,吴松鹤脱下厨师服就急急忙忙赶回家,家里的事他还没顾得上呢。自从当上这个“总厨”,吴松鹤每天凌晨五点就要出门,五点半赶到南环菜场,先把上货比较早的肉类、水产类食材买好,然后等到8点左右再去一趟南环菜场,购买上货比较晚的蔬菜。买完菜回到社区大概是8点半,然后和志愿者一起择菜、洗菜,全部弄好,也到了该做饭的时间了,到11点多,饭菜全部做好,吴松鹤又和志愿者忙着装好饭菜,由社工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上门。下午记完账、做完第二天的主菜,吴松鹤才赶回家做家务,还要抽空接孙子放学,到家后再做晚饭,
一天的生活过得十分紧凑充实。
十平方米的爱心小厨房
解决了老人大问题
走进翠园社区,左手边就是社区的爱心小厨房,记者在小厨房内看到,这里地方并不大,也就十平方米左右,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厨房内水池、燃气灶、油烟机、各种调料一应俱全,给人的感觉和在家差不多。吴松鹤笑称,这里就是他每天“上班”的地方。
翠园社区书记程洁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社区的一间杂物间。此前,社区在走访中发现,辖区不少老人以前都在街道的骆驼担搭伙解决吃饭问题,不过几年前骆驼担因故停掉了,吃饭问题成了这些老人心头的大问题,由于自己做饭不方便,有些老人甚至靠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充当午饭。
了解到情况后,社区马上联系了社区志愿者、有着八年厨师经验的吴松鹤及其他一些有从事餐饮行业经验的志愿者共13人,将这间杂物间整理出来,成立了这个爱心小厨房,为辖区7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除了掌勺的吴松鹤,另外12位志愿者分成六组,每天来两位志愿者,一位给吴松鹤打下手,一位负责卫生。
八旬老夫妻送来一万元爱心款
从今年11月1日开始,经过对社区杂物间的改造布置,翠园小厨房很快便有声有色地运营了起来。铁锅和炉灶是居民捐的,碗和筷子也来自于企业的爱心赠与。社区书记程洁算过一笔账,虽然社区会向每个老人每餐收取10块钱,但每天的菜钱、米钱再加上水电煤、油盐酱醋之类的成本,长此以往必然入不敷出。
公益厨房虽然是一个不错的设想,但要把它坚持下去,却并不容易,为此,社区党员骨干也纷纷慷慨解囊,自发为小厨房进行募捐,100、200、500……虽然数目并不大,但都充满爱心。
八旬夫妻姚凯、章雪涓算得上是小厨房的常客了,因为行动不便且年事已高,所以在此之前俩人经常只能吃泡面或者叫外卖来凑合,既不卫生又不健康。程洁知道后,便马上安排了一名社工与姚老夫妇结对,每天中午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他们的家门口。社区的关心令老两口感动不已,今年感恩节当天上午,姚凯来到社区,将1万元的捐款亲自交到了程洁书记的手中。姚凯说道:“小厨房是社区为我们大家做的一件大实事,我们应该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将它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