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心之力”是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一个涉世未深、缺乏人生阅历的孩子,对于很多教育意识未必充分的家长来说未免有些要求过高,但这是中国教育培养精英少年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很大的素质教育问题,同时也是最复杂、最艰难、最难落到实处、见效最慢、见效后最持久的教育实践。
至于如何开展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以后会专门写一篇有关的智库论述文章,在本文中将不展开讨论。
▼
假设心理教育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缺乏生长的土壤,如果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在短期内能明显看出学习效果的方法呢?
很显然,我们要在学生的生理层面去探究一下可行性的方案。
这个方案要具备操作简便、容易推广、成本低、见效快、结果可量化的特点。
更为理想的是,此方案还可以间接去影响家庭、社会、国家的教育政策、节约有限宝贵的教育资金、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等,能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通识智库给出的答案是:短期内减轻孩子书包重量的一半以上,中期内延缓孩子书包重量增加的速度,长期内孩子书包重量逐步减轻直至取消书包。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想法,社会上宣传这个理念已经很多年了,基本上人人都这么想的。
通识智库只是想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给孩子书包减负的说法提了那么多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孩子们的书包为什么仍然一年比一年重?
社会公众可能只看到孩子书包在不断加重的事实,但并没有发现孩子的书包为什么在不断加重,而且一定会继续加重下去的背后的原因。
无论我们如何呼吁,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孩子的书包重量会增长很快,需要增加一个拉杆箱才能放下所有的课本和学习用品。
所以,并不是社会公众不知道要给孩子的书包减负的道理,大家都一直公认应该减,必须减。
但问题的关键点是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如何减?减多少合适?不能为减而减,减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减完后会有社会负面影响?等等需要思考商榷的问题。
在社会大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通识智库只探讨如何从孩子的生理层面进行减负的问题,具体到是如何减书包重量的细节问题。
因为这是最直接的、最直观的、符合具体可操作性方案的特点。
生理上的压力减轻了,对于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减少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这和成人减少工作量,自然而然会减少心理上的压力,缓解焦虑紧张情绪是类似的。(未完待续)
更多智库思想请关注微信订阅号:tongshi_zhiku(通识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