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公立医院加入“减肥大战”,开设减肥门诊
惠州市中心医院开设的肥胖门诊,把减肥量化成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立夏才过,惠州市区的街头就重新涌现出健身机构的“经理们”,他们拉住每一个匆匆过往的年轻男女,一遍一遍问着相同的问题:“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健身?”
今天是世界防治肥胖日,对于想要减肥的肥胖者来说,健身房曾经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没有人能确凿地说出,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健身房开始大批进驻惠州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他们很快遭遇了第一个竞争者——美容院。
今年3月以来,一个新的情况又出现了:惠州接连开设了两家减肥门诊。如今,公立医院也加入“减肥大战”,50天减掉21斤,他们以傲人的成绩,成了传统减肥机构新的竞争对手。
不论是减肥机构还是门诊,都在努力地把减肥标榜为一种极具现代意味的生活方式,“减肥即正义”,一场以活得漂亮为终极目标的身体革命悄悄开始了。
南方日报记者 廖钰娴
一门生意 健身馆的街头销售“话术”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经理”刘志宇(化名)在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江北街道的健身馆附近绕了无数个圈,周边有3个住宅区,住着数以千计的白领,但他没有招揽到一个顾客。
在刘志宇所在的健身馆,所有的销售人员都被统称为“经理”,他的职位是“会籍经理”,这是销售人员的最低一级,要在街头上一个一个地招揽生意,他的全部收入来自于招揽会员的提成——每招来一个新的会员并帮助其开卡,他就能得到健身机构应允的一笔收入。
“这就是一门生意。”刘志宇曾经是一名房产经纪人,2014年一整年里,他只卖出了两房子,辞职的时候经理拿给他23000元现金,“这是你的提成,一年的”,他接过钱,没有再说什么,离开了。
他至今认为自己只是生不逢时。于是,在2016年的夏天,当他发现健身馆已经遍布惠州市区各大生活区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赶上趟了”。
在刘志宇看来,减肥是比买房还“硬”的刚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吃得挺好,一不小心就成胖子了。”这就是健身馆的生意可以长久做下去的基础。
与想象的不同,刘志宇的身材并不像健身教练一般健壮,“这是因为分工不同”,他记得当时公司的经理招聘销售人员时明确说过——“要瘦”。
成为“经理”的这一年来,他招揽的大多数顾客是胖子,有些是微胖,很少身材还不错的人愿意接受这种价格不菲的健身计划。
有了一年的街头招揽经验,刘志宇发现,肥胖者最关心的往往不是价格,而是疗程,“讲真的,减肥只要花上一段时间,总能慢慢减下来的,但每一个胖子都想快速减肥”。他也因此练就了一套“话术”——见到瘦子就说“瑜伽舞蹈健身”,而一旦胖子出现,这句话就要转变成“瘦身塑形一个月见效”。
可是,对于那些过度肥胖者来说,通过不断的高强度运动来减肥,实在是太累了——在这些运动中,他们需要负荷的是自身全部的体重,要知道,让动辄150斤以上的身体甩动起来,对于心肺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负担。于是,美容院也加入了减肥这门生意的角逐,他们声称,“躺着就能减肥”。
“一月减10斤,无效全退款”,走在惠州的街头,会看见不少美容院的门口写着这样的标语。某美容院工作人员声称,他们采取的是一种叫做“经络减肥”的方法,通过针灸和精油按摩等方式,配合低脂少糖的饮食,达到快速减肥的目标。
曾经尝试在美容院接受减肥疗程的严女士说,当时她所在的美容院让她服用了利尿药物,“见效很快,一周就掉了3斤”,然而,效果没能持续,当脱水带来的“减肥”效果不再显著以后,她很快反弹,减肥最终失败。
刘志宇和他的同事们始终没有把美容院视为真正的竞争对手,“代价太小的事情也不会带来太好的结果”,在他看来,“躺着就能减肥”和“什么都不做就能发财”是一样的谎言。
一场数字游戏 被量化的减肥
新的竞争对手刚刚出现时,刘志宇同样没有放在心上,“减肥门诊?我就想,太慢了,不会火”。
今年3月,惠州首个“肥胖与体重管理门诊”(以下简称“减肥门诊”)在市中心人民医院正式开诊,这一个新的门诊,由内分泌科、营养科和体检中心等多学科共同合作,根据国际卫生组织1948年发布的疾病分类名单,他们郑重其事地把肥胖定义为一种全球性疾病。
“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一系列衍生疾病。”市中心医院减肥门诊负责人、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分泌病区副主任夏晓英说,减肥不仅事关外形,还关于人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及治疗。
在减肥门诊,一切都被精准地数据化了:患者初次来看病,就要接受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检测,生成一个人体成分分析表,上面清晰地标示着每一位患者的身高、体重、腰臀围,以及体内水分、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的构成比例,后者也就是体脂率,这是衡量一个人胖瘦的重要指标。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BMI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来: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得数介乎18.5—24.99之间的,是正常体重,在28—32之间为肥胖,而超过32的,则是非常肥胖了。
像是一场设计精密的数字游戏,达标才能通关,减肥被量化成了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对于减肥门诊的医生来说,精准的数据是他们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太瘦或太胖都不是好事,我们要的是达标,而怎么样才达标,量表会告诉我们。”夏晓英说,这些数据每15天就要重测一次,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该门诊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已有15名患者在减肥门诊接受体重干预,其中,体重最高的一名患者来院前体重为115.3公斤,如今他的体重已降至104.6公斤,50天内减了21斤,是效果最显著的一位。
作为一名有多年经验的内分泌科临床医生,夏晓英更注重的是减重对身体带来的正面效应。3月28日,她接诊了一位同时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以及高胰岛素血症的女性患者,这些病症部分源于她的生活习惯——经常久坐,缺乏运动,加上饮食不科学,身体逐渐发福,身材已经变样,158厘米的身高,体重却高达6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