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大观区海口镇驻地15.6公里的培文村,地处圩区,是海口镇较为偏远的村庄。现在,她有了一个更美的表达:西江蓬莱,培文新洲。
昔日形象定格于“脏乱差”的贫困江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好了水泥路、盖好了砖瓦房、建成了村民休闲广场……丢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旧帽子,为自己赢得了一顶“美好乡村”的新帽子,而加强村党组建设疏通“动脉”、科学规划标定发展方向成为圩区江村顺利“变形”的关键因素。
“公家人”的
“公心”
2016年3月9日,大观区海口镇培文村村民段四七来到村部寻求帮助:由于前夜的大风,邻居丁传贵家被刮倒的树恰好压在了自家的破瓦房上,屋顶被压坏,居住也有了安全隐患。
“这事放在以前,不会想到找村里帮忙,都是自己解决,弄不好就会吵起来、打起来。可现在,找到村里肯定能省心、省事地把事解决好。”段四七对“村里”认识的转变来的并不容易。
“一直以来,培文村的党组织都处于涣散瘫痪状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对于一个村来说,就是一条‘动脉’,‘动脉’淤塞,发展就是妄谈。”大观区海口镇党委书记方贻尚说。
在求发展的迫切需求下,村里党员年龄偏大、思想闭塞跟不上形势、知识水平有限等党组织现状成了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培养党员、培养村干成了改变培文的破题之举。
2012年,王进飞从外地回到这片故土创业,年幼时培文村给他留下的淳朴田园印象已经完全找不着残留的痕迹。家家户户传来的是麻将声,肆意倾倒的垃圾随处可见,路难走,人也穷,陈旧的村部也形同虚设,这个圩区的贫困村紧紧地和“脏乱差”联系在了一起。
按照“三有三带”的选用标准,回乡创业2年后的王进飞又多了一重身份:培文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而要组建一个能带着大伙脱贫致富的强有力的村党组却也并不容易。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村里有着五大姓,受传统家族观念影响,选举时村民们想着选自家人将来好办事。”经多次引导教育,依据年轻化、知识化、留得住、有集体服务意识、能带头致富的标准,村民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出了几位年富力强的村干,多年未通的“动脉”终于被激活,并蓄势迸射能量。
自2015年元月受聘为村干,杨善水顾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会落下家人的几声埋怨,却得了无数个村民的点赞。原本种地、养鸭的单纯生活,被“公家人”的身份打破平静。天刚亮,他就驾着车到集镇上卖鸭蛋,只为了能早一点到村部上班;秸秆禁烧、森林防火的季节,他在自家的农用三轮车上装上喇叭,挨家挨户宣传、沿线巡逻。
杨善水笑谈:“成了公家人,要贴脾气、贴时间、贴自家事业,可是贴多少心里也乐意,因为一颗‘公心’能换村民们一张笑脸。”
依“规”而建的
产业
没有人,再好的环境也缺少生机;没有产业,贫困乡村就难以留住人。
在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培文村开始因地制宜培育相关产业,尝试破解突出的“空心化”问题。
路宽了、灯亮了、垃圾不再满天飞……经过一年多努力,丢掉了一顶“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旧帽子,培文村为自己赢得了一顶“美好乡村”的新帽子。在王进飞看来,美好乡村的建设,不过是培文转身前行的一个起点。“从眼前看,破旧、落后的村容村貌怎么改建,需要合理设计;长远看,村干三年一届,今后的培文村怎么改怎么建,也得有方向。”
为了给培文村的未来设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未来,王进飞请来了规划设计师为培文量身定制了两套规划文本:生态、美好乡村建设。陈旧、落后怎么改、美好乡村怎么建,再没有“拍脑袋”的决策能胜过精心设计的规划更科学更可行。
杨善水上任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清理被侵占的集体土地和农村耕地。
培文村外出务工人口多,西江外滩上1000多亩耕地被村民私占,也有耕地荒废种上了树,一家挨着一家,想种地种不好,想流转也不成,集体收入长年为零。对于培文村来说,想致富,就得先“放树”。
杨善水告诉记者,由于矛盾纠结,集体资源被侵占的问题是长年不治,形成了恶性循环。“问题难治也得治,一家一户去说服,村民不能接受,就拿出专为培文设计的规划去解释。在成功收回集体土地后,今年年初,西江外滩千亩土地以每年20万集体承包出去。”
“想不到,一个村的建设还能有规划。有了科学设计,偏远的圩区江村也能有了家门口的产业,外出务工的人也愿意回家来做工了。真心是能换来真心的,村两委做的事,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王忠平说。
任职了近两年,王进飞觉得村里的事儿永远脱不了繁杂与辛苦,但工作却越来越“轻松”。“农发项目、小水利项目、美好乡村项目,还有各类政策措施,每一个项目都涉及村民的利益,若在以前,推行任何一项工作都得费上很大的劲儿。如今,只要决策正确,村民们二话不说都会积极拥护支持。就像江水里游翔的鱼,有活力,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