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并购从井喷到冷静 业内称“好女不愁嫁”
[ 截至11月底,A股市场涉及影视公司的并购案中,多家(至少6家)上市公司已放弃了并购交易。 ]
“相对于2014年、2015年的收购之风,当下影视文化并购更趋于冷静。而且同行业并购更有优势,同行业公司对业务理解更深刻,更利于提升后续整合效益。”笛女影视总负责人、国家一级编剧傅晓阳28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今年11月,已经发布公告的影视项目并购有2起,而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正在谈判中的还有5起。然而,截至11月底,A股市场涉及影视公司的并购案中,多家(至少6家)上市公司已放弃了并购交易。
谈起与资本的第一次接触,一家二线影视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最初还是很懵懂。“应该是2013年,当年国家与地方出台的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已经多达15个,信号释放很明显,‘世故’的资本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到下一个华谊兄弟。”
于是,影视文化公司成为资本争抢的对象。上述负责人曾在三个月内收到多达六七个投资方案。“坦白说,当时我们现金流还是不错的,并不缺钱,也没有和任何资本有更深的接触。”
但这种淡定,在激烈的资本角逐中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游戏、传媒、电影院线等领域,2013年实施或者传出消息的并购案达30多起。
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分析了几个特征:一是泛娱乐领域的深度整合向快速提升行业集中度发展;二是游戏企业成为被整合并购较为集中的细分领域;三是产业链整合和互联网产业并购成为两大特色。
如果说2013年是文化产业并购元年,那么2014年就是并购井喷年。
新元文智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文化产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59起,并购总规模达1000亿元,2014年前6个月的并购规模已超过2013年全年总规模。并购案例主要发生在影视传媒、游戏动漫、移动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旅游户外5个行业板块。其中,影视、新媒体板块是并购的热点领域,55起事件并购金额达450亿元,占并购总金额的45%。
资本如此疯狂,主要原因是,政策宽松,行业上市公司需要并购整合;而前期并购影视公司带来的高回报股价,更吸引了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影视业一二线的公司几乎被抢完。
“当时并购主要是三种:一是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为了业务扩张;二是基金的投资并购;三是行业外企业的收购并购。”刘德良表示。
“坦白说,门外汉的上市公司收购影视公司,挣的是快钱,当年就能够给公司带来利润,但被收购的影视公司要真正发展是很难的。现在回头看那些行业外上市的收购,最终结果都很尴尬。”上述影视公司负责人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2014年和2015年公告的跨行业收购的事件中,大部分以失败告终。
而在2016年,文化产业领域发生了数百起并购重组事件,涉及数额从几百万元到几百亿元不等。相较于2015年,2016年跨国、跨界并购愈演愈烈,其中有强强联手,也有大鱼吃小鱼。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有39家上市公司重组被终止。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入‘冷冻期’,这是好事,好女不愁嫁,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傅晓阳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