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碧生源除了减肥茶外,在2017年还上市了开塞露、酵素粉、左旋肉碱咖啡等产品,产品范围有所扩大,只是因为碧生源这个品牌早就已经被打上了“减肥”的烙印,对于新品,消费者还是习惯于把它们归类为减肥药,并对副作用仍存质疑。朱丹蓬认为,碧生源应该进一步在产品的创新、升级上下功夫,将减肥人群细分,推出更高端化、定制化的产品,迎合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争取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
8年前,碧生源一度达到巅峰,2007-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63亿元增加到8.75亿元,涨幅超过400%。不过这已是历史,如今,在消费者更加注重身材管理的今天,碧生源反而在走下坡路。
不过,碧生源的这一系列自救在分析师看来效果不佳。“碧生源的产品已经卖了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推出可以匹配整个中国保健品人群核心需求和诉求的创新产品。”朱丹蓬说。
在组织架构方面,碧生源搭建出更为合理的经/分销商组合,线下管理以原有的13个事业部为基本班底,调整组建成5+9结构,大客户管理通过新组建KA销售管理团队,二者相辅相成。碧生源还调整了绩效考核方式,将销售团队的业绩达成由“经销商出货考核”向“纯销考核”转变。
当年碧生源销量步步高升,主要源于国内消费者减肥意识刚刚兴起,市场上竞争对手较少,加上碧生源深谙营销之道,高频度、多维度地保证品牌曝光率,让消费者在心目中把减肥茶和碧生源画上了等号。碧生源的主要运营方式是广告投放,早在2007年广告开支占比就已超过30%,从那时起三年内销售收入大幅增长,2007-2010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5%。
这家创建于2000年的减肥品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减肥和倡导健康序列两大产品线,其主打产品常润茶及常菁茶曾流行一时。
而如今,减肥茶、酵素品牌繁多,比如大印象、御生堂、绿瘦等,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与此同时,这个市场变得鱼龙混杂。比如,利用消费者想立竿见影瘦身的心理,一些不法商家不惜添加诸如盐酸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根据搜狐财经报道,去年娄底警方查获的60万粒假减肥药胶囊,打着所谓进口减肥药的名义,但其实成分主要是面粉、米粉、山楂粉、苦瓜粉、当归等,不法商家为了所谓的“效果”,还加入了可导致人神经紊乱甚至死亡的西布曲明,利润率近9000%。
面对2018年中期数据,碧生源在公告中解释,上半年销售成本占收益百分比上升,主要是因为集团于去年下半年收购的中山万汉、珠海康百纳摇曳及珠海奥利新医药销售成本占收益百分比较高所致。不过,从碧生源公告解释来看,其也在减少销售及市场营销开支。公告称,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电视媒体广告投放成本减少,逐步向网络媒体及渠道网络营销推广转换所致。
热点栏目
这还只是减肥药造假的冰山一角。就连碧生源自己也曾因为涉嫌利用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多次上过黑榜。因此,不少消费者开始倾向于国外品牌,中国减肥茶品牌逐渐遇冷,碧生源的对手也越来越多。据此有网友调侃碧生源业绩下滑,是被“小骗子”牵连了。
面对碧生源近五年的业绩波动,2018年上半年碧生源在业务上做出了一些改进,希望可以扭转当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