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发现,吃糖更多的人更易患二型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但这也许并不是吃糖的错。
你可能很难想象,人类一度只有在水果成熟的那几个月里才能接触到糖分。大约8万年前,人类只有偶尔才能吃到水果,因为大多数水果都被鸟儿抢去了。
如今,我们一年到头都可以随时享用充足的糖分。这些糖营养价值较低,并且十分容易获取,只要打开一罐饮料或一盒麦片就行。随便哪个人都能看出,现代人的糖分摄入远远不如远古时期那么健康。如今,糖已经变成了威胁公众健康的头号公敌:政府开始对糖收税,学校和医院不再通过自动贩卖机出售糖果,专家甚至建议把糖从日常饮食中彻底剔除出去。
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能证明糖除了热量过高之外、对健康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过去五年间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的果糖摄入量若超过150克,就会降低胰岛素敏感度,从而增加患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疾病的风险。但研究人员也总结道,通常在摄入大量糖分之外、摄入的热量也过量时,才会发生这种情况,而且对健康的影响“更可能”是因为,摄入糖分会增加卡路里过量的几率,而不单单是糖本身的作用。
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指出,把某种食物“妖魔化”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会导致人们产生误解,甚至拒绝食用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
糖,又称“添加糖”,主要包括调味糖(如蔗糖)、甜味剂、蜂蜜和果汁,经提取和提纯后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借此提升口感。
但各类复杂和简单碳水化合物其实也是由糖类分子构成的,消化后可以水解成葡萄糖,供细胞产生能量,维持大脑运转。复杂碳水化合物包括全粒谷物和蔬菜,简单碳水化合物则更容易消化,可以迅速向血液中释放糖分,包括我们日常食物中含有的果糖、乳糖、蔗糖、葡萄糖、以及人造玉米糖浆等其它糖类。
在16世纪之前,只有富人才吃得起糖。但伴随着殖民贸易,糖逐渐变得越来越普及。到了上世纪60年代,人们发明了将葡萄糖大规模转化为乳糖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果糖和葡萄糖的浓缩物——高果糖玉米糖浆。许多公共健康提倡者认为,高果糖玉米糖浆对人体的危害远超其它任何一种糖类。而很多人想起“糖”这个词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糖分冲击
1970年到1990年期间,美国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消费量增长了足足十倍,增幅远超其它任何一类食物。研究人员指出,这与美国的肥胖发生率增速刚好相符。
含糖饮料通常都会用到高果糖玉米糖浆,也一直是糖与健康相关研究的重点。一项对88项研究开展的大型分析发现,含糖饮料饮用量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换句话说,人们并不会因为多喝了些软饮料、多摄入了一些能量,就减少对其它食物的摄入,可能是因为这些饮料容易增加饥饿感、或减少饱腹感。
但研究人员总结道,虽然软饮料摄入量和糖分添加量与美国的肥胖人数同步增长,但这种相关性太过宽泛。而且并非所有人都同意高果糖玉米糖浆是造成“肥胖危机”的主因。一些专家指出,在过去十年间,包括美国在内的数个国家的糖浆消费量都在不断降低,但肥胖水平却不减反增。并且在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几乎不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地区,也广泛存在肥胖和糖尿病等问题。
可见高果糖葡萄糖浆并不是唯一有问题的糖类。其它添加糖,尤其是果糖,也与多种健康问题脱不了干系。首先,果糖据称容易引发心脏病。肝脏细胞在分解果糖时,最终产物之一为甘油三酸脂。这种脂肪会逐渐在肝细胞中积聚,如果进入血液,就会在动脉壁上越积越多,形成脂肪构成的动脉硬块。
一项开展了15年之久的研究似乎也支持这一观点:该研究发现,与日常摄入热量只有不到10%来自添加糖的人相比,这一比例超过25%的人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是前者的两倍。二型糖尿病的发生也与摄入添加糖有关。上世纪90年代的两项大型研究发现,每天饮用一瓶以上软饮料或果汁的女性患糖尿病的几率是很少喝饮料的女性的两倍。
甜蜜,但毫无价值?
但这同样不能证明糖分是否真的会引发心脏病或糖尿病。瑞士洛桑大学生理学教授吕克塔比(Luc Tappy)和其他许多科学家都认为,造成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的主因应当是过度热量摄入,糖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