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江西省《关于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三十条措施》
“无会月”“无会周”“无会日”被重提。河北省提出要坚持“无会月”制度,省级每年8月一般不召开全省性会议。青海省确定每月第一周为“无会周”,确定每年4月份、10月份为“无会月”。“无会周”“无会月”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全省性会议。在浙江省,每周三为浙江省委、省政府无会日(省委全会和省政府全体会议除外)。
日常工作中,一律不得要求基层通过QQ、微信、专用APP等载体即时打卡晒成绩。
2月27日,辽宁丹东凤城市召开全市大会,合并了组织、宣传、统战、政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八个议题,“八会合一”的举措引来众多点赞。最近,多地落实精简会议和文件颇有时效,基层干部感慨:发文少了,会议短了,费用省了,干部时间空出来了、下基层时间多了。
(人民)
记者梳理发现,在《通知》制定的硬杠杠、亮出的硬措施基础之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许多细化措施和量化目标,有实招,有亮点,目的就是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确保“基层减负年”取得明显成效,让基层干部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许多网友关注,如何让这些好的举措从文件中走出来,真正为基层减负?湖南省委制定出台的20条措施,就在每一条之后明确了该项措施的责任分工和整改要求。例如,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让担当有为者有位、消极无为者失位,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项举措需由湖南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监委、省委财办、省人社厅来牵头,责任单位是各地各部门,要求在6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长期坚持。这样一来,每项实际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都有了清晰的整治措施、责任分工和时限要求,不仅相关部门明确了自身责任,也便于后续的考核和监督。
此前,陕西省出台《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十条措施》,江西省出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三十条措施》……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个多月来,各地纷纷贯彻落实、着力整治。
——摘自山东省《关于“担当作为、狠抓落实”重点任务的实施方案》
会议的数量、规格、规模、时长有了限制。例如,黑龙江省明确,各类专题会议不超过半天,各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时间不超过1天。河北省提出,尽量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单项工作会议一般不超过半天,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一般不超过90分钟。江西省规定,全省性重要会议的讲话、报告等一般控制在90分钟以内,主持讲话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一般工作性会议不安排交流发言,确需发言的可采取书面形式。除有审议事项外,部门工作性会议一律不安排分组讨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摘自浙江省《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的若干意见》
新闻链接:
针对督查检查考核过度留痕的问题,多地都规定,不得简单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湖南省明确要求对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中简单以开会发文、填表报数、台账记录、成立专班、微信关注、网络注册、在线测评等作为评价工作依据的做法进行清理。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上级检查考核频繁,各种台账报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应付检查,绞尽脑汁编材料做记录,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记录而记录,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负担。”一位网友道出了许多基层干部为各种督察检查考核所累的心声。
树立正确政绩观。对脱离实际的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一律不予审批;对“造盆景”、假经验、假典型的一律零容忍;对请示报告工作、反映情况、巡视巡察整改、统计数据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一律从严处理。
倡导“短实新”文风,省委、省政府部署重要工作的文件不超过5000字,安排具体任务的文件不超过3500字。各市和省级部门单位向省委、省政府的综合报告在5000字以内,专项报告在3000字以内,情况复杂、确有必要详细报告的可通过附件反映有关内容。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除省党代会、省委全会、省“两会”等会议外,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全省性会议讲话一般不超过70分钟;专题会、座谈会等其他会议领导讲话一般不超过30分钟,已印发书面材料的,发言时不照本宣科、时间一般不超过8分钟。省内会议、活动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讲话不称“重要讲话”,一般工作会议发言时不鞠躬致意。
此外,针对有的地方和部门搞“责任甩锅”,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通知》要求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不能动辄签“责任状”,这在各地的文件中也均有体现,不能变相向地方和基层推卸责任。
——摘自陕西省《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十条措施》
一段时间以来,QQ群、微信群、政务APP、公众号等现代办公工具沦为形式主义的“秀场”。尤其是微信工作群、政务APP数量多且交叉重叠,这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更有人抱怨“政务APP安装太多,手机都卡顿了”。此次整治也力求为基层干部“指尖上的负担”松绑。
针对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的问题,许多省份采取严控措施,对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督查检查考核的总量和频次做出限制。同时,多地提出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督查检查考核的效率。例如,河北省明确,推进督查检查考核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对审计、统计、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工作成果,实现数据互通、成果共享。河南省人社厅在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时也提出,要创新督导检查考核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多头、交叉、重复的督导检查,提高督导检查考核的质量和效率。
部分省份措施亮点
首先是依纪依法精准问责。陕西省提出,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对受到诽谤诬告的、严重失实举报的党员干部及时作出结论,并通过适当方式澄清正名。正确对待被问责的干部,对影响期满、表现好的干部,符合有关条件的,该使用的要使用。江西省也明确,对仅列举出违纪、职务违法犯罪行为名称、无实质内容的检举控告,不予受理,做到严肃、规范、精准、慎重问责,坚决防止“一有错就问责、一问责就动纪”的倾向。
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防止层层开会;文件要开门见山,防止穿靴戴帽
不得把安装政务APP、关注微信公众号等作为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