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点,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就是我关注我该做的事情,如果说这条路能走通的话,我能够做出一个企业,它能够创造价值,能够提供很好的产品服务,能够产生现金流,能够自我循环、自我造血,那我适合把它再做大。但如果这条路走不通的话,我觉得保持这个精神再出发,这就叫屡败屡战,这可能是真正成就伟大企业,我觉得可能也是最后的也是最难的一个基本素质。
1987年,任正非集资2.1万元创立华为公司,三十年后销售收入七千多亿元人民币;1999年,阿里巴巴从杭州起步,二十年后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零售平台;2010年,小米在北京一间租来的小办公室正式成立,到2018年市值超过四千亿元人民币,仅仅用了八年。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大陆拥有近3500万户企业,它们谁将成长为中国未来的伟大企业?创造伟大企业的行业机会又在哪里?
5
中国的企业伟大在哪里?
01 哪些行业值得期待?
回归到内因,有四条非常重要的:第一点,一定要找有增长性的行业,就是需求端会决定供给端。到2030年,我们用最保守的估测,未来12年我们保持5.5%的一个实际GD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将近160万亿的样子,人均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很可能会达到1.9到2万美元,我想基本上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什么样的一些企业、什么样的一些行业,能够对这种变化的需求做出非常及时敏感的回应?比如说金融行业,现在的金融行业整个业务模式其实比较同质化,比较单一。比如到了2030年,一般讲的话,我们金融资产的规模大致上是我们整个GDP(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倍,按不变价格来计算,就是640万亿元金融资产。这里面有多少空间、有多少可能的行业机会在里面?
像医疗健康行业,欧盟平均的医疗行业的GDP(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是10%到11%的样子,美国最高,占比18%。2018年中国的大健康行业占整个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6.2%到6.3%的样子。假如说到2030年,我们达到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占比10%,10%意味着什么?16万亿的一个行业会崛起。因为医疗行业非常难,非常、非常难,但这个行业就是要你咬牙坚持下去,不是采取那种一时一隅的短期策略,当我们长期坚持,就会看到一批了不起的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器械的、制药的、提供一些研发的这种企业在中国整个这个体系里面崛起。
这里面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在未来关注的一个因素,在于我们人口结构。到2030年中国整个劳动力人口里面,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是2.5—2.7亿之间。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那么这2.5—2.7亿的人我们把它激活了,他们的消费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话,这将是全世界在21世纪前50年无可争议的、毫无对手的、最大的一个消费市场。
除此以外,互联网也是很大一块儿,我们的新消费是很大的一块儿,还有高端制造业和IT制造业,还有跟制造业相关的新兴工业,也是很重要的一些门类。在这些领域,我们都会有几倍于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一种成长机会。那么这些领域我想通过创新,通过企业家精神,通过商业模式不断地打造,未来会涌现出一批投资资本收益率很高的企业。
02 苦练什么内功最有效?
第二点,坚持不懈地研发跟创新非常重要。还是举一个例子:华为。
华为的研发在最近几年达到了它的销售收入的15%,它历年在10%以上,最近几年到了15%。
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6000亿元人民币,有900亿元人民币在做研发,就相当于130亿美元做研发,高过苹果、谷歌、脸书、亚马逊这样的企业,相当于全国研发金额的5%以上,它占了二十分之一。它创造价值的能力,它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显然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我们希望在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去向华为学习,去增加它的研发的投入。
有很多企业家其实很着急,就希望今年投了很多钱之后,大概两、三年时间就一定要看到效果,如果看不到效果的话就把这个项目砍掉,诸如此类的。这里面就需要给这些企业家在理念上去调整,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一个过程,但是这种投资它是值得的。日本2000年前后它们提了一个口号出来:第一要增加研发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占比,每一年不管是企业也好还是政府投入也好,要增加它的研发占比。另外一点,它们特别强调基础科学跟基础技术的研发。日本当时有一个口号叫什么呢?就是在2050年之前,就是21世纪的前半叶要产生30个诺贝尔奖的科学奖获得者。这些学者、获奖的科学家大部分都没有在国外待过,他就在日本本土在工作,甚至很多是日本本土的机构培养出来的。
我想我们在这个阶段,如果说开始强调这样的一些对基础技术、底层技术、基础科学研发的这种投入,同时保持比较耐心的一种科学态度,我觉得也就十年时间,我们能看到大量的中国的诺贝尔奖级的这样一些研发成果出现在各个领域,也包括在医疗健康领域。
03 企业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什么?
最后一点其实我强调比较多,就是投资资本收益率,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一定要把投资资本收益率,把价值创造放在简单的规模的前面。
大家讲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韭菜“很多的市场,是投资者基本上没有赚钱的市场,但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说你效行一个非常简单的法则,你像巴菲特一样地去挑那些基本面非常好的企业,假如说你1999年5月份的时候拿到1998年的报表,你算一下这个投资资本收益率,挑出那些投资资本收益最高的20%的企业的股票长期持有,不做任何调整,或者你每一年调吧,一年为周期调一次,那么这一块钱到了2017年年底会变成9块9,将近10块钱的样子,年化的收益率是12.8%。换句话讲,如果你效行这样一种投资策略的话,你基本上能跑赢实体经济。
我们从企业者、企业家或者企业经营者角度来讲这个事情,如果说你在经营管理一个企业的时候,你的核心目标是创造价值,是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的话,那么你是可以给你这些股东们提供跟中国的宏观经济表现相匹配的股票市场表现的,你是创造价值的,你的企业很可能被大家认可、尊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
04 未来哪些企业能脱颖而出?